本篇文章1545字,读完约4分钟

当需求受到价格或政策约束,导致购买力不可持续时,泡沫才会真正出现。换句话说,“泡沫”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价格继续上涨也不是必然的。

默多克和邓文迪将离婚,分手费或达到10亿美元

就在楼市“到处号哭”的时候,杭州甚至传出第一家房地产企业已经申请破产,2010 ~ 2011年很多房东陷入两难境地,国务院国资委宣布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快速”进展,让有识之士倍感力不从心。

央企开始“逃离”楼市

我还记得,2010年3月,针对两会闭幕后一天中央企业漫天要价抢标的行为,国资委(SASAC)宣布,78家非主要从事房地产的中央企业必须退出楼市。然而,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大多数央企并没有停止涉足房地产行业。比如2010年3月15日,中远以总价8.04亿元、底价27529元/平米的价格拿下了大王井1号地块,成为当时的北京新王者。

直到2011年下半年限购效果发酵,一些央企才真正认清形势,逐渐开始退出房地产业务。数据显示,2011年房地产企业股权交易124笔(交易金额超过1000万元或股权变动超过10%),交易金额达到471.76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央企占比过半。今年第一季度,“再接再厉”。目前,27家非主营房地产业务的央企为了尽快走出楼市泥潭,已经公开上市转让了40家房地产企业的股份。

从央企退市到谢国忠“泡沫论”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

幸运的是,随着整个房地产行业的被迫下滑,不仅是央企超级怪兽的退出,还有房价的合理回归(大家都知道,只要供销社继续蓬勃发展,央企绝不会断了金脉,甘愿淡出楼市),否则影响太大,让很多房企的“牺牲”显得毫无意义。此时,长期关注楼市的经济学家谢国忠似乎“心花怒放”,尤其是看到记者评价他是“亚洲媒体最常引用的分析师,多次准确判断楼市形势和走势”,不知其他专家怎么看。我有不同的口味。

从央企退市到谢国忠“泡沫论”

早在2004年,谢国忠就开始呼吁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从2004年到2006年,我主要看了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的观点与他的基本一致,包括2004年底由《金融周刊》主办的“金融博览会”房地产专场(题目:markets/きだ有很多地产),但是,到目前为止,我恐怕这种观点已经过时了,尤其是2007年3月《物权法》通过,2009年3月上海被中央政府指定为“双中心”,完全颠覆了这一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了“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从而改变了判断市场走向的视角和思维。

从央企退市到谢国忠“泡沫论”

谁能说孩子会孝顺父母?

就像孩子“应该”或者“会”孝顺父母一样,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场景。在目前的特殊制度下,对人性的考虑超过了政策本身。不然怎么能说中央有政策,地方有对策呢?而谢国忠的“泡沫理论”——只要是泡沫,总有一天会破灭。其实和“终极死亡论”一模一样——只要是人,就会有死亡的一天!矛盾的是,什么是泡沫?它的测试标准真的是房价与收入之比,与真实相差甚远吗?

从央企退市到谢国忠“泡沫论”

我必须再次强调,“泡沫”的积极解决办法是“不可持续的购买力”!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北京上海的房价高不可攀。还有中国没有一个城市的“合理房价”超过5000元/平米的荒谬!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谢国忠”

当需求受到价格或政策约束,导致购买力不可持续时,泡沫才会真正出现。换句话说,“泡沫”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价格继续上涨也不是必然的。就像以同样的速度倒啤酒。只有杯子的大小才能决定泡沫溢出的时间。有些杯子(城市)像鱼缸,有些杯子像游泳池。曾经有人问我,上海的“杯”有多大?我说:和北京的鸟巢一样大!

从央企退市到谢国忠“泡沫论”

这是解开楼市密码的钥匙,否则你永远要胡乱猜测,却不允许进入。在我看来,对于一些不断猜错、延缓泡沫破裂的经济学家来说,这并不重要,因为总有一天他们猜对了(就像猜中“人的死”),但如果你继续猜下去,和他一起等下去,你得到的很可能是终身遗憾。

这是消费者必须认识到的。

标题:从央企退市到谢国忠“泡沫论”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0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