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58字,读完约2分钟

1月2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在微博上称,清华大学校长顾涉嫌贪污受贿,并质疑其与一家名为波斯顿设计院的机构合作不当。尹稚还说他已经写了辞职报告。1月3日,尹志发在微博上否认了之前的言论,称“举报”校长无非是醉酒胡说八道,并向校长道歉。(哈尔滨日报,1月4日)

默多克和邓文迪将离婚,分手费或达到10亿美元

作为一所名校的副校长,尹稚在微博上自相矛盾、自力更生的言论,只留下了网民支持反腐、同行支持职业道德的一根鸡毛。这种看热闹的人的无知,是网络舆论遭遇的又一不幸。

校长是否涉嫌贪污受贿,所谓的“波士顿设计院”和清华的行政系统有什么关系,副校长是否因为某种压力而不得不以“酒醉话”兜兜风,当然微博上的这种所谓“酒醉话”可以成为深入调查的契机。但微博上“反腐”的说辞却以轻描淡写的“醉话”告终。在人们以极大的热情观看公共事件并试图改变现实的时代,这种针对公众关注的公共事件的不一致言论不仅使当事人的公信力受到质疑,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网络的公信力。

微博反腐“醉话”别稀释了公共信任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公共事件之所以能在互联网上发酵,是基于公众的信任。只有以信任和真理为基石,才能从人群的围观中逐渐铺开,最终让围观者成为改善现状的助推器。面对网络谣言甚至造假,网络可以自动形成验证筛选的功能,不需要一些反谣言组织用自己的干粮来证明谣言的虚假。然而,它仍然需要一个过程来打开这个自动验证和筛选程序。在这个程序开始之前,公众信任特别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

微博反腐“醉话”别稀释了公共信任

如果一个公众人物在舆论声场中的声音不是建立在理性温和的推理和现场验证的基础上,很容易陷入自相矛盾的谬误,最终会使公众言论成为谣言和捏造。这不仅伤害了公众的信任,也使人们对这样的公共事件产生了误读,甚至伤害了事后公众对公共事件的信任。具体到微博报道的事件,无论举报的腐败是真的还是校长的腐败是假的,矛盾的话语不仅让围观者困惑,也让强势的专业同行尴尬;同时,在网络围观者容易出现网络暴力的情况下,并不是对被举报方的一种伤害。

微博反腐“醉话”别稀释了公共信任

对于目前的网络辩论,学者徐贲曾说:“网络推理是为了释放一种不贬低对方的善意,并营造一个和平而有教养的演讲空室。有了这样一个理性公民言论的中间地带,人们就不会陷入要么咒骂要么无语的困境。”通过互联网发布公共信息,尤其是那些有话语权的公众人物,他们需要知道如何利用好这样的舆论。

标题:微博反腐“醉话”别稀释了公共信任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1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