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45字,读完约7分钟

2011年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可以用“爱恨交织”这个词来形容。像郭美美这样的事件一方面引起人们对慈善事业中一些腐败阴暗方面的关注和仇恨,另一方面邓飞免费午餐这样的网络行动则显示出社会各阶层都在涌动着热情。自2008年汶川地震和中国人史无前例的慈善井喷以来,中国的慈善事业在2009年经历了大规模的分化和重组。2010年,基金会引领的本土慈善价值链构建完毕,终于在2011年,中国的慈善事业进入了一个从制度到文化的痛苦而快速的转型。如果需要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今年的公益发展,我们选择:普通人,诚信,创新,转型。

2011:公益改变社会

默多克和邓文迪将离婚,分手费或达到10亿美元

公共信任的危机与重建

2011年,信任危机引发了公益界对公共信任重建的反思。可信度是指组织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向公众报告、解释和辩护,并接受问题。公益慈善属于公用事业,因此公益组织有责任接受公众监督,需要对公众透明。所以,2011年,我们一方面看到政府办的红十字会等慈善组织开始搭建捐款信息平台,虽然笨拙,但还是真心实意的走向了社会;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许多非政府公益组织在这种不信任的氛围中不断发挥优势,吸引公众对非政府慈善事业的更多关注。中山大学慈善研究中心通过对469个非政府公益组织样本的调查数据发现,虽然有一半以上的组织仍未在民政部门正式注册,但这些组织能够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创新方面的优势和贴近基层的特点,在提供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合法性。80.3%的组织对其项目或活动进行了专门评价。59.1%的组织接受过外部独立财务审计,这与以往财务审计大多由资助者或捐助者驱动的情况不同,由非政府公益组织发起的财务审计比例逐渐增加。2011年,ngocn主动披露金融危机中的审计结果,廖基金管理委员会在媒体上揭发自己的黑幕,都体现了公信力的重要性。

2011:公益改变社会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信誉不仅仅指一个组织的财务透明度或适当的筹资。其实更重要的公信力来自于民间公益是否真的能解决社区问题,或者说是否真的能提高社区人的福利。即使在现阶段,其行为是否能比政府和企业的行为更有效率,也是决定公众能否接受公益的一个重要而严格的公信力衡量标准。因此,与非营利组织相比,社区公益似乎显示出另一种建立公信力的方式。2011年,很多地方的社区公益进入了十年,他们在社区留下了很多难忘的脚印。特别值得推荐的是云南绿色流域“拉市海参与式流域管理”项目。“拉市海流域管理”作为一项由外部力量发起的社区可持续治理项目,强调当地社区居民在社区生态保护、资源开发、项目设计、社区治理等方面的主体性;非营利组织的长期努力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在社区的日常生活中收获了无数的真情实感。

2011:公益改变社会

创新激发活力

2011年,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公益突然变得有趣起来。公益创新成为2011年的亮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得到发挥,创新来自新媒体在公益行动中的应用。最大的亮点是邓飞团队打造的免费午餐计划。这个免费午餐的设计其实包含了以往农村民间公益组织帮助学生的诸多尝试,但邓飞团队的创新之处在于与媒体的紧密结合,使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可以使免费午餐计划迅速扩展到十几个省份。短短几个月,筹集资金2400多万,实现了实时监管。更可喜的是,这件事直接推动了国务院的政策改革。中央政府每年拨款160多亿元提供营养和膳食补贴。于和其他救助乞讨儿童的举措,以及王克勤的大爱除尘运动,也旨在通过微博以低成本解决大问题。它甚至不需要非营利组织,但通过几个人的努力,使得这样的问题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

2011:公益改变社会

另一种值得关注的公益行动创新是将艺术形式带入行动,使行动成为艺术,行为艺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及时以柔和但清晰的方式表达事物。雷闯在反乙肝歧视中多次使用行为艺术。为了反对幼儿园对“乙肝宝宝”的歧视,他曾在北京某幼儿园门口佩戴灰狼口罩,胸前挂“乙肝歧视”牌子,不允许“喜羊羊”入园;还在东莞人力资源局门口左手拿着“浮云”,右手拿着“神马”,讽刺广东电力集团非法乙肝检查。他的行为艺术的关注带来了许多变化。比如2010年,卫生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各地取消招生和就业的乙肝检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广州的光头哥,拇指妹,地铁标语牌哥,鲨鱼妹。

2011:公益改变社会

2011年,非营利组织的创新是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为共同目标而聚集的联盟。类似工作领域之间形成联盟的组织越来越多,如民间救灾联盟、零浪费联盟等。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在苹果产业链污染事件中,民间环保组织共同发起了该组织的绿色选择联盟。这是促进各利益相关方广泛合作,建立全球供应链环境管理的新模式。其效果如此明显,以至于全球最火的苹果公司接受了环保组织的挑战,开始改革自己的产业链。

2011:公益改变社会

从法律途径寻求变革也是2011年公民行动创新的一部分。2011年10月19日下午,公益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与曲靖市环保局、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作为共同原告,获得云南铬渣污染公益诉讼一案。此案被誉为环境保护领域公益诉讼的“破冰”。

不仅行动在创新,组织也在创新。社区公益也呈现出新的方式和方法。城市青年中产阶级频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为社区公益创新注入了更强大的生命力。2011年,深入社区的立人图书馆大放异彩,获得多项公益奖项。作家野夫在四川洛江进行的农村民主实验和民间戏剧实验,廖晓义在重庆无锡县进行的乌托邦式的“乐和”生态家园建设,以及中山大学和中山古镇联合举办的第一所社区建设型社区学院,都表明社区权力的组织正在带来一种新的基层治理秩序。

2011:公益改变社会

公益转型带动社会转型

江苏、湖南出台相关慈善法规后,广东、北京、上海都在2011年进入立法的最后阶段,而宁夏已经出台了相关慈善法规。目前,这些法律的共同精神是从限制和控制转向如何鼓励和支持公益组织。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初,One Foundation成功落户深圳成为公募基金会,广州颁布的《募捐条例》首次将公募权开放给广州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非营利性机构。

2011:公益改变社会

降低登记门槛、简化登记程序、强调“宽松推进”是政府体制转型的第二个标志。坤叔在东莞的“千人”志愿者团队,多年来一直在帮助学生,但一直没有因为名字而注册。经过媒体报道和领导指示,民政部门开始意识到自己应该是积极的推动者。因此,在坤叔事件发生后不久,广东省民政厅公布的新社会组织改革方案,明确允许慈善社会组织名称使用字号,探索将非公益募捐基金会的登记管理权从省下放至地级民政部门挂牌,支持公众成立行业协会、群众生活、慈善、社会服务、外国商会、城乡基层社会组织、涉外社会组织、枢纽社会组织等八类社会组织。

2011:公益改变社会

截至2011年11月24日,我国非公募基金会已达1319家,超过了以政府为主的1187家公募基金会,增速远超公募基金会。

人们越来越关注这个共同的国家。正如一个民谣歌手唱的,幸福不在四万一平米的幸福里,而在公益里,值得每一个普通人为自己去追求。

(本文节略,全文请见21世纪网)

标题:2011:公益改变社会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1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