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07字,读完约3分钟

43%,比2006年至2011年近34%的年均增长率又一次飞跃。

随着医疗改革逐年深入,医疗保险水平不断提高,中药(600056)市场不断扩大,其增长潜力受到全球医药行业的青睐。然而,2011年约100亿美元的进口量似乎与巨大的国内需求不相称。

事实上,跨国制药巨头并没有依靠进出口贸易来占领中国市场,而是通过在中国建立独资或合资制药企业,以及国内和地方制药企业的合并重组来整合产业。

“外国制药公司与国有制药公司的工业总产值之比从1995年的0.38飙升至2010年的2.1。”国家行政学院讲师胡在分析《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医药年鉴》时指出。2010年,外资制药公司在华工业总产值为3171.34亿美元,当年进口总值仅为72亿美元左右。

这也意味着到2010年,外资制药公司在华工业产值达到国有制药公司的两倍。2005年,双方总产值基本持平。

一方面,外资制药公司在中国的“业绩”突飞猛进,另一方面,外资药品却维持着高价——“边卖边好”似乎不合理。

毫无疑问,在“以药补药”的机制下,医疗机构偏爱高价药品的“潜规则”促成了高价药品的生存。“在15% cis-plus定价机制下,同类药品更高的价格规格可以为医院带来更高的cis-plus利润。”胡对说:

目前,在先取消“以药补药”的县级公立医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药品“零差率”,通过集中招标降低药品采购价格,实现药品分离。

“但这种打压药价的政策思路,在外资公司和本土企业依然区别对待的情况下,会让本土药企先遭受价格战的冲击,外资药企才能继续维持高价。”前面提到的医药行业指出。

国务院研究室发展司原司长朱幼棣认为,目前的药品招标制度有可能将企业分为外国企业和本地企业,使得外国企业不必与许多本地企业竞争,保持高价格。

保持外国药品高价格的另一个原因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延续的独立定价政策。随着这项政策的实施,在国外已经过专利保护期的原药在中国市场上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价格。

事实上,外国制药公司已经开始占领中国的高端制药市场。据胡研究,目前,以国外制药公司为主的进口药品、“原研药”和新型特殊药品占大城市和三甲医院市场份额的60%-65%,国外产品在医疗器械市场的份额高达80%。

但必须指出的是,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毒胶囊等事件对当地药企的公信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提供能让患者安心的质量是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和当地企业需要努力的方向。

标题:进口药品较2010年增长43% 卖得贵才卖得好?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2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