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80字,读完约9分钟

编者附录:本书叙述了“不为人知”的世界史,在小看大,从微观的切入点看宏观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看世界史的新立场。 与历史知识的单纯积累不同,在表象的背后,把握人类文明的脉搏吧 中立城市汉堡的光辉首先是典型的中立城市,是从1618年到1868年保持中立的汉堡 汉堡是位于易北河入海口的港湾城市,与吕贝克、不来梅同为汉莎同盟的核心城市 汉堡不面向大海,但这里至今还设有国际海洋法法院,见证了作为港湾城市的历史 汉堡能够繁荣的理由之一是对外国人采取包容政策。 让不同地区、不同宗教信仰的商人自由贸易是成为国际化商业城市的必要条件 有些阿姆斯特丹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阿姆斯特丹作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商业城市,犹太教会也在建设中。 宗教改革后,汉堡属于路德派,与英国的联系非常紧密 来自英国人、荷兰人和伊比利亚半岛的商人(包括塞法尔迪犹太人)来汉堡做生意。 从16世纪到17世纪,汉堡的人名名单上出现了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名字 而且,据说在汉堡的葡萄牙经纪人人数超过了阿姆斯特丹 另外,中立政策也是汉堡的特征 从1568年到1648年,欧洲最强的商业国荷兰为了脱离西班牙而进行独立战争,这场战争被称为“八十年战争” 由于战争,荷兰从1621年到1641年中断了葡萄牙与其殖民地之间的贸易,从1621年到1647年中断了西班牙与其殖民地之间的贸易 在此期间,汉堡成长为与伊比利亚半岛和美洲大陆开展贸易的重要城市,特别是在巴西糖和钻石、靛蓝和胭脂红染料、银等殖民地物产的流通方面与阿姆斯特丹相当 汉堡本来就和伦敦关系密切,有时也被称为“小伦敦” 17世纪后期,英国和荷兰之间爆发了战争 18世纪,汉堡取代阿姆斯特丹,成为与伦敦对接的主要贸易港 在某种意义上汉堡的贸易网络帮助英国扩张到海上帝国 在战争持续的年代,汉堡作为中立城市发挥了“安全阀”的作用,成长为欧洲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商业城市 拿破仑战争中的商人从18世纪中叶开始汉堡的贸易额迅速增加 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汉堡的贸易额进一步飞跃 1795年,法国革命军占领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贸易和金融市场受到沉重打击 汉堡成了阿姆斯特丹的替代港口。 我感兴趣的是法国革命对汉堡包的影响 法国革命前夕,从汉堡飞往法国的船只数量明显增加,但大革命后大幅减少 而且,法国革命期间,从汉堡开往英国的船数也增加了 在从英国开往欧洲大陆的船中,来自汉堡的船最多 法国革命后,欧洲各国结成反革命同盟,攻击法国革命政府 但是,随着法国的反击,欧洲各国反而失去了广大的领土 这部剧的主角是拿破仑·波拿巴( 1769—1821 ) 面对拿破仑,英国一直是反法同盟的核心 1806年,拿破仑占领柏林,同年颁布了禁止与英国通商的大陆封锁令 这不仅仅是军事战争,还变成了经济战争 拿破仑控制下的欧洲国家只能服从 1810年,汉堡也被拿破仑军队占领 面对这种情况,多个汉堡商人逃到了中立国瑞典的贸易城市哥德堡 哥德堡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掀起了商业热潮 瑞典历史学家里奥斯·穆勒称1807年至1815年期间为哥德堡的“辉煌岁月”。 但是,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败北,哥德堡结束了作为国际贸易港的使命 汉堡复苏,与拉丁美洲的贸易额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移民出航的重要港口,完美地登上了19世纪世界一体化的快车 拿破仑想控制欧洲经济,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拼命维护自己的贸易互联网 与英国的贸易对欧洲各国是不可或缺的,拿破仑试图通过大陆封锁令切断欧洲各国与英国的联系,但在现实中很少实现。 可以想象走私活动必然是暗中进行的 拿破仑战争和大陆封锁令都没能阻止欧洲的商业活动,多亏了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确立的“看不见”贸易网络 作为中立国的美利坚合众国,有些国家因拿破仑战争而受益匪浅。 那是刚刚独立的美国。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次年发表了《独立宣言》 1783年,巴黎条约签订,美国的独立被国际社会承认 但是独立对美国经济是一大挑战 殖民地时期,美国的所有商业活动都是在英国法律、军队和商业互联网的保护下进行的 一旦独立,美国就失去了宗主国英国的保护 然后,战争使美国国内坑坑洼洼,贸易也跌入谷底 通常认为,使美国摆脱困境,为将来快速发展奠定基础的是西部开发。 但我想关注的是另一个方面——海运业 在殖民地时代,美国的造船业已经相当发达 美国的特征是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造船所需的木材 西欧各国木材不足,需要从波罗的海各国进口,但美国本土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可以充分满足造船的需要 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为美国的迅速发展增添了柴火 对美国来说,在对英独立战争中,法国是支持己方的同盟国 因此,美国当时的革命政府呼吁法国派遣外交官,搜索英国船只。 但是,美国第一位乔治华盛顿总统( 1732—1799岁)反复奉行中立政策 1794年,美国与英国签订了《杰条约》。 从那以后,即使是法国革命后的战争时代,美国也和英国、法国双方保持着贸易往来。 美国海运业借此机会迅速增长,纽约、费城、波士顿、巴尔的摩等东海岸港口城市也迅速发展。 最能反映这一时期美国和欧洲大陆之间贸易状况的是从美国到法国西南部港口城市波尔多的船只数量。 波尔多是有名的葡萄酒产地,在18世纪是有名的贸易城市,从大西洋贸易特别是美国大陆进口糖的贸易非常发达。 大约在1791年,美国船主要往来于美国东海岸和波尔多之间 但是从1795年到1815年,美国船只的数量迅速增加( 1795年351艘达到高峰),航线也多而杂乱。 这些船从糖的原产地西印度群岛向欧洲大陆所有港口运送糖,绕过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渡过太平洋,再绕过望角驶向地中海和波罗的海 如果没有中立的美国船,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欧洲可能得不到必要的物资 另外,美国船只为加深欧洲和大西洋的联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贸易角度看,门罗主义从中立立场和经济角度看,美国长期以来多次著名的外交政策门罗主义也表现出不同的一面 1823年12月,美国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 1758—1831 )发表了《门罗宣言》,宣布美国大陆不受欧洲各国干涉,美国对欧洲战争保持中立。 通常认为这是体现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宣言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门罗宣言》也影响了经济。 当时,美国要求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各国缔结通商条约,争取最惠国待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门罗宣言》也被认为是美国为保护自己海运业在美国的迅速发展而颁布的政策 在18世纪末,美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海运国家,船的数量仅次于英国 “中立”的背后一定隐藏着美国建立和保护自己贸易圈的企图 有些东西容易被忽视。 在国际贸易的大背景下,美国所谓的“解放奴隶”还有一个方面。 1862年9月,美国南北战争激战加剧,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 1809—1865岁)发表了有名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一方面批判强迫奴隶种植棉花的美国南部各州,另一方面也有牵制美国南部棉花贸易的最大顾客英国的目的 不容忽视的是,世界第二大海运国美国一直支持在西班牙属古巴等地进行砂糖贸易 古巴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糖产地,其背后支撑着从非洲运来的黑人奴隶 古巴的奴隶制一直持续到1886年 因此,本质上,美国的《黑人奴隶解放宣言》只是反对在国内录用奴隶,对运送海外奴隶生产的商品等行为没有任何限制 事实上,在此之前反奴隶州的船运输了古巴产的糖 在战争中发财的中立国日本人总是用等号标注“中立”和“热爱和平”。 事实上,采取中立政策并不意味着反对战争,相反可能意味着通过战争获利 对交战国来说,中立国的存在很重要。 因为交战国可以通过中立国继续贸易,向国民提供必要的物资。 近代以来亚洲经济停滞,欧洲经济为什么发展迅速? 历史学界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 我认为其理由之一是欧洲各国利用中立城市和中立国维持贸易,将战争的影响降到最低。 另外,欧洲各国利用宗教战争驱逐异教徒 例如,新教商人、犹太商人被驱逐出天主教国家,被迫长途迁往其他地方。 这使欧洲商人的贸易互联网得到了扩张 战争爆发时,这些商人投靠亲戚和朋友,在其他城市开展商业活动 我认为欧洲的“狭窄”是其特点 正因为欧洲面积小,人们才能在活动范围内形成很多商业据点,互相独立 这在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巨大帝国是无法实现的 在欧洲,商业互联网的某一点即使在战争中崩溃,其他点和点之间仍保持着联系,整体的商业互联网不会被破坏 本文摘自《无论如何都想告诉你的世界史》,发表了未读思想家北京共同出版企业年5月版 。

标题:热门:为什么“保持中立”让美国成了世界大国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3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