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849字,读完约12分钟

90年前,刘海粟第一次踏上了欧洲的土地。 这段时间不仅是他艺术人生的重要经历,对中国美术史也很有意义——他把中国现代美术带到了欧洲

华天雪

刘海粟在1929年召开的两次欧洲游泳,共约4年。 这不仅是刘海粟艺术人生的重要经历,也极大地激发了其创作热情,对中国现代美术史意义重大。 例如,将“中国现代美术展览会”带到德国柏林,在欧洲许多城市展出,对改变欧洲“只有中国古代知道中国现代”的中国美术史的认识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写于刘海粟游欧90周年”

今年是刘海粟游欧90周年。 此次《艺术》版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华天雪撰写论文,以刘海粟欧巡展为中心结合相关重要事宜,丰富了我们对刘海粟的欧洲借鉴和中外交流的认识。

——编者

1934年1月至1935年4月在欧洲举办的“中国现代美术展览会”巡回展(因初展和重头戏在柏林,简称“中德展”)由德、中两国主办,但中方自始至终与刘海粟密切相关 在这次欧洲巡演之前,刘海粟从1929年2月至1931年9月18日,约有2年7个月的欧洲游学之行,不仅对欧洲艺术界有充分的了解和体验,也是油画家、新美术教育家的需要,对西画很广泛。

“写于刘海粟游欧90周年”

但有趣的是,尽管如此,他第一次反馈和介绍欧洲的,并不是中国油画,而是各具一体的当时的中国画! 也许,越了解西方画坛,越知道当时中国油画的“无从下手”吧? 难道,只有了解西方,“中西融合”才是大致的道路吗? 总之,这个选择本身可以证明非常有问题。

“写于刘海粟游欧90周年”

◆◆

1929年,刘海粟倡议在巴黎举办中国现代美术展览会,但遗憾的是这一愿景未能很快实现,但用展览方法的信息展现中西,相互借镜的方向进一步确定,几年后的中德展其实也要追溯到这次小试牛刀、胎内的中法展上。

刘海粟与中德展有关,似乎要追溯到1929年的游欧。

在蔡元培的帮助下,刘海粟正式派出1929年的游欧,其任务是考察欧洲美术教育,推动中西艺术的交流与交流。 官方调查员的身份不仅为游欧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而且为与欧洲娱乐圈的公私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促进交流活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写于刘海粟游欧90周年”

当时的教育部门对刘海粟作出这样的任命是1926年一次,但很遗憾,继续延期。 刘海粟终于在1929年2月9日(农历戊辰除夕)早上,夫人张韵士和长子刘虎乘坐法国邮轮离开上海,经过埃及金字塔、马赛等地,于3月16日抵达巴黎。

第一次来的刘海粟,很快被包容巴黎娱乐圈世界的自由氛围所吸引,对各种新思潮的竞争很敏感,为各国美术展览会的竞争而兴奋。 另一方面,其官派的身份和领导人的气质也暂时凝聚了巴黎的中国娱乐圈,形成了想在短时间内跃跃共图事业的氛围。 刘海粟很快进入自己的“公派”角色,有创办社团、以社团为依托推进中法美术作品交换展览等事项。

“写于刘海粟游欧90周年”

因为感觉那年春天各国在巴黎举办了美术展览会,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日本的两个展览会:以日本留法美术家协会的名义行动,在推进方面以代表东方美术为己任,更是“国际间公认日本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丈夫 他说:“我亲眼见过同人,但没有不感慨的人。”已故的刘海粟等人提出要仿效日本成立中华留法艺术协会。 该会于1929年3月31日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聚集了刘海粟、范年、常玉、杨秀涛、张弦、汪亚尘、汪日章、庞薰瑛、司徒乔、吴恒勤、陆鼎萱、颜文梁、柳演人及陈国芳等旅法研究美术专家,另一方面是中国固有的

“写于刘海粟游欧90周年”

刘海粟于1929年5月1日寄出蒋梦麟的信,在其旅法之初,钦佩以卢浮宫为代表的法国美术馆、博物馆的丰富收藏之余,组织了10位旅法画家每天下午去卢浮宫等博物馆,临摹各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名作。 他自己临摹的是德拉克洛瓦采访但丁的《神曲》的巨大油画《但丁和维齐尔》,他设想经过这两三年的努力,可以得到一百多件作品。 “为将来教育部举办国立美术馆做准备(美术史代表作品,每家最多不到5张,虽然有巨款,但是买不起,但是没有临摹之道,只有从各国制作这幅画的人)。 当然,这一愿景并不是能因群情激昂的一时兴起而持续多次的。 关于收成如何、进展到什么程度都做不到,资料很少,难以考证。

“写于刘海粟游欧90周年”

当时刘海粟也提议在巴黎举办中国现代美术展览会:乘着国内首次举办的全国规模美展的东风,选取其中200件“特殊作品”运法,与旅法画家作品一起由大使馆在巴黎主办展览,增进欧洲人对中国现代艺术的了解。 所谓“宣传文化,这个不好”。 这确实是个好机会,可以省去募集作品的周期,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实现。 因此,刚刚成立的中华留法艺术协会于1929年5月10日在驻法公使馆召开全体会议,半年后即本年度11月,在巴黎举办中国美术展览会,由高鲁(曙青)、刘海粟、汪亚尘、方君壁、张弦、范围年等12人担任筹备委员 计划前往会场的这个展览会之后,与法国方面协商更换展览会,选择中国现代美术品运法展览会,选择法国现代名作运华展览会,每年更换,不仅是两国美术界的幸事,也将大大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 为此,应该致函中国政府文化基金,请求资金援助。 这封信一方面以日本为例,陈述紧迫性,另一方面以“少数经费,会引发文化的新光,所以期必有之”为大展望,用词极其亲切。 虽然这一愿景未能很快实现,但用展示方法的信息展现中西,相互借镜的方向进一步确定。 这些热烈的进展都是在刘海粟去欧洲后的几个月里进行的。 所以,几年后,中德展在刘海粟展示的不是光靠运气“等待”的好机会,而是被视为偶然的必然,中德展其实可以追溯到这次小试牛刀、胎中法展。

“写于刘海粟游欧90周年”

刘海粟之所以要在海外努力举办中国现代画展,主要原因当然是其所长。 关于中国美术,二人说:“中国前代艺术的价值,大家都知道,关于东方艺术,把中国当做一个巨大的东西,这早就成了定论。”因此,只有中国古代不知道中国现代的情况。 三、由于日本在欧洲普及、在欧洲备受欢迎的浮世绘之后的近代作品十分突出,欧洲娱乐圈提高了对东方艺术的认识,“只知道日本,连中国都不知道”。

“写于刘海粟游欧90周年”

出乎意料的是,1931年,德国人自发伸出橄榄枝,与中国一起努力,举办中国展览会,在新德国艺术界的耳目。 德方肯承担了一半的费用,表现出了很大的诚意,是中德展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

◆◆

1931年3月,刘海粟在这次欧洲之旅的最后一个春天,应德国法兰克福中国学院的邀请,演讲《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进行了简单的协商和演讲,并在法兰克福美术馆举办了中国现代绘画展。 这个展览会除了陈列刘氏的几十幅作品外,还有他带来的其他中国现代画家的作品,规模不大,虽是《急就章》,但反响一般,居然在同年6月被转移到海德堡,德方的热烈和积极性出乎意料。 并且,从今年1月开始,日方以帝国美术院的名义,出资约8万马克在柏林普鲁士美术院(国立美术院)举办了大规模的现代绘画展览,巡视了德国各重要城市。 对于这个展览会上的日本画,德国人大概有两种反应,或者说极度羡慕,把日本艺术视为东方艺术的代表。 或者认为日本作品太多符合欧洲人审美趣味,欧化反倒占优势,令人失望——持有这一观点的人以研究东方艺术的德国学者为中心,他们对中国美术有很多欣赏和兴趣,1930年亲自在柏林举办中国美术展览。 展示和陈列了约1125件中国古代青铜器、玉器、瓷器、雕刻和书画等,轰动一时,但遗憾的文案不够全面,德国人多次询问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与中国政府和教育界、艺术界一起努力,再次举办中国展览。

“写于刘海粟游欧90周年”

在这种背景下,德国人再次长出了橄榄枝。 在其画坛权威寇美尔教授联系中国驻德大使馆询问展览意向后,中方也感到绝对必要,立即与柏林、普鲁士美术院、东亚艺术协会等机构谈判刘海粟,是使馆正式与东亚艺术协会于1934年2月在日本展出的同一地点。 中德两国共同组织筹备委员会筹备一切,德方由德国东亚艺术协会主办,中方由中央研究院主办,在经费问题上初步达成意向,即预算6万马克、中德各承担一半,不收租金,但物品运费、保 这笔钱请中方承担。 德方肯承担了一半的费用,表现出了很大的诚意,也是实现这一展的重要因素。

“写于刘海粟游欧90周年”

“几个星期的辛苦”之后,“线索初具,出了一点奇怪的路”,刘海粟也到了该回国的时候了,所以回国求生,落实了中方的部分经费。 无论如何,这次刘海粟欧游总算带来了“大事”。

近一年半来,在柏林、汉堡、杜塞尔多夫、阿姆斯特丹、海牙、日内瓦、伯尔尼、伦敦、布拉格等地举行,累计展出人数约60万人,推动了最大规模的海外博物馆对中国现代绘画的收藏。

◆◆

刘海粟回国的日子正好是“九一八事变”的1931年9月18日,也就是所谓的“国难方殷”,政府一时无暇顾及艺术,所以他首先在上海与蔡元培、叶恭绰等进行了协商。

1932年5月17日,朱家骅提出的议案,经当时行政院批准,将3万马克的数量作为准备金(又称“准备金”)转用于展览,聘请定叶恭绰、陈树人、高奇峰、刘海粟、徐悲鸿等为中方计划委员。 算起来,刘海粟从欧回国正好8个月。 事情终于随着经费的确定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真的可以说是“立案”。

“写于刘海粟游欧90周年”

对中方来说,关键是作品的征集。 此次招募是非公开的,只有采购委员会的提名,通过通信方法招募,没有实质性地“招募”和“选择”,所以相当简化了实务流程,可以在短时间内收到效果。 时尚准备阶段的展览会也出现了很多指责。

“写于刘海粟游欧90周年”

最终参展欧洲的作品数量很模糊。 随着刘海粟携带“首批征集精品三百五十件”、“赠送德国筹备委员数十件瓷器”和“国画各种用具”,11月13日下午5点乘坐意大利邮船康推维号从上海出发。 这个规格极高,经过中方筹委三届大会、六届常务会,筹备了两年左右的海外中国现代画展,大幕减半,木已成舟。

“写于刘海粟游欧90周年”

1933年12月8日晚,刘海粟抵达柏林。 12月13日上午,召开11人参加的中德两个执委会联合会议,共同启动箱子检查计划,协商展览时间为1934年1月20日至3月4日,“目录过于简略,重新编辑决议,分别记录纸心、绢心、诗拷贝、制作年月、作家地址, 1934年1月5日下午,召开中德执行委员会联席会议,决定了若干事项。 例如,计划于1月19日邀请各国记者参观。 道路广告、电车和地道车广告10万张以及无线广播、刊登德国国内列车广告的中方精印《现代名画》,附上“中国画派”一文,想准备会议时赠送给各机构和学者等。

“写于刘海粟游欧90周年”

1934年1月20日上午,该展在柏林巴黎大广场普鲁士美术院正式开幕,各国大使、各地方政府代表、名流、学者、贵族500人出席,蔚为壮观。 从刘海粟到柏林,每天都有非常多的新闻记者来访,得到全德各大报纸的一致好评,共500余篇,获得了对“中国现代画神韵生动、超绝的理想世界”的感想,引起了欧洲各国的观察,汉堡 刘海粟征得到许可,之后在各地巡回展览,唯一当初的3万马克在柏林支付商品,巡回经费由各地美术院和市政府等机构承担。 巡回展至8站,包括汉堡汉堡美术院、杜城美术院、阿姆斯特丹阿市美术馆、海牙博物馆、日内瓦日内瓦历史美术博物馆、伯尔尼瑞京美术大楼、伦敦新百灵顿画院、布拉格布拉格博物馆

“写于刘海粟游欧90周年”

除了这个组展系列之外,还有两个刘海粟展览会。 一个是1934年6月10日至7月15日在巴黎吕霭画院举办,展出刘氏油画四十幅、中国画八十幅,法国国家画院将从该展览中购买其油画“西湖之秋”和中国画“三千年蟠桃”。 1934年9月12日在日内瓦市政府大楼开幕(结合日内瓦1934年9月在该市中国国际图书馆举行的国际联盟大会),1月的展览会上,共借出刘氏新作200件,各藏家明清瓷器漆器300件。

“写于刘海粟游欧90周年”

第一次柏林展时,德方组委会成员寇美尔要求从展品中选出17件赠送给柏林普鲁士美术院,并设专案组陈列,经协商,德方诉藏吴昌硕《紫藤》、任伯年《渔翁》、梁条约《瓶菊》、高奇峰。 这是海外博物馆收藏中国现代绘画规模最大的一次。

“写于刘海粟游欧90周年”

在欧洲一年半的时间里,提出了这样的时间表,表现得马不停蹄,瓦解了此前各种悲观的估计。

刘海粟于1935年6月30日抵达上海结束,7月21日柏林中国美术展览筹备委员会在上海华安大厦8楼为欢迎宴会画下了结束的句号。 出席蔡元培、李石曾、叶恭绰、吴铁城、李大超、王震、黄伯樵、黄宾虹、吴帆湖等数十人,并不隆重

(作者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标题:“写于刘海粟游欧90周年”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6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