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15字,读完约6分钟

最近,反腐败主题的素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全社会备受瞩目,剧中的“老戏骨”们因精湛的演技而粉无数。 随着戏剧的迅速发展,多位观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中国,“民”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字,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民”的含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历史上珍贵的文物记录了这一步一步的深刻变革。

“《人民的名义》爆火 你知道民字是如何演变的吗”

1

盂兰盆节的“民”是“奴隶”的意思,是指“黎民”

甲骨文中是否有“民”字还在讨论中,但金文的“民”字无疑,有名的盂兰盆铭中有极其珍贵的“民”字。

大鼎又名“贰三祀盂鼎”,1849年在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一组)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展示着中国第一件禁止出国的文化财产。 盂兰盆节有铭文291个字,记载着周康王在宗周中学过盂兰盆学,其中还会出现“正毓民”三个字。 根据古文案学者的考证,“正”意味着通政。 “气”通过“厥”,指向四方。 “民”为黎民,合称“治理四方黎民”。

“《人民的名义》爆火 你知道民字是如何演变的吗”

这个最初的“民”字中隐藏着残酷的历史。 据郭沫若考证,周代金文的“民”为象形文字,上部为左眼,下部为“刀具”,这个“刀具”刺入眼睛。 根据前汉刘向所编的《贾子大政下》一书中的记载,“夫民之言变萌,萌之言变盲”。 郭沫若也在《甲骨文案研究》中对金文“民”做了如下说明。 “周人一开始以敌人囚犯为民时,盲目地以左眼为奴。 ”。 也就是说,周朝最初将俘虏命名为“民”,瞎了他们的左眼,表示自己是奴隶。

“《人民的名义》爆火 你知道民字是如何演变的吗”

由此可见,“民”字最初是指社会地位最低的人。 并且,盂兰盆节用“民”字指代黎民,证明了在周朝统治阶级眼中,民是非常卑贱的。

2

《说文解字》善本的“民”把民众比作“草”

东汉学者许慎所着的《说文解字》创作于汉和帝永元12年( 100年)至汉安帝建光元年( 121年),是中国第一本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研究字源的书,也是最早的中文词典。 “说文解字”首次对“六书”作了具体的解释,大量收录先秦古文和秦篆书,其中也包括现有秦代碑文中不常见的一点古拷贝,如篆文“民”字。

“《人民的名义》爆火 你知道民字是如何演变的吗”

日本早稻田大学收藏的“说文”(和刻本)善本中,有篆文“民”字及其注释。 “民、众乌合众国也出于古文之象”。 发音为“流氓”、“萌”,指从事奴隶职的平民的“众乌合众国”也是“众萌”,意味着“一片萌草”,象征着“民众”。 这就是篆文“民”的真谛。

“《人民的名义》爆火 你知道民字是如何演变的吗”

为什么要用草来象征民众? 本来在先秦时代,统治阶级就认为民众“没教养”“没文化”,也就是“人多没知识”,像草一样“众萌”鄙视民众,也就是古代常说的“草民”。 顺便说一下,中文里有“苝”这个字,“苝”正是“很多”的意思。 相应地,《说文解字》中也解释为“君、尊也”,这体现了先秦时期“君贵民轻”的思想。

“《人民的名义》爆火 你知道民字是如何演变的吗”

3

曹全碑中的“民”出现了“万民”的说法

曹全碑,全名“汉合阳令曹全碑”,成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年),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碑文,1956年被转移到西安碑文博物馆保存。 曹全碑碑文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因风格秀丽、匀称而闻名,为历代书法家做准备。 碑文中关于合阳县令曹全生平时,也记载了“县民郭家等,翻造叛乱,燔城寺、万民骚扰、人褱不安”。

“《人民的名义》爆火 你知道民字是如何演变的吗”

这句话前后出现了两个“民”字,结合整个碑文的语境来看,两个“民”的意思完全不同。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曹全碑碑文在起义军领导人张角前冠以“贼”字,但在说谋反的“郭家”前是“民”字,这里“民”字也应含有贬义,是“刁民”之意。 然后,后面出现的“万民”指的是百姓。 所以,意思是“本县刁民郭家等也站出来造反,他们烧毁城中官厅,民众受到骚扰,所有人都不平静。”

“《人民的名义》爆火 你知道民字是如何演变的吗”

汉代,随着儒家“民贵君轻”思想的流行,封建文人对“民”的看法由过去一味的鄙视变为区别,追随统治阶级的“民”被视为“民”,敢于起义反抗的被视为“刁民”。 随着“民”字含义的分化,有人开始以“民”为名。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唐太宗李世民,其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这里的“民”字并不包含任何不好的意思。

“《人民的名义》爆火 你知道民字是如何演变的吗”

4

“民窑”的“民”与“官”是分开行礼的意思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民”的含义越来越多。 懂瓷器的人都知道瓷窑自宋代以来就有官、民之分。 官窑是宫廷兴办的御窑,民窑是民间瓷窑,古代有名的磁州窑和景德镇窑是民窑的优秀代表。 在封建社会,官与民有贵贱之分,而在瓷器艺术中,官窑与民窑并无优劣之分。 一般来说,窑瓷偏中规中矩,但民窑取材更自由,一点点的中国瓷“核心科技”如高岭土和青花技术等都是在民窑中发现和诞生的。

“《人民的名义》爆火 你知道民字是如何演变的吗”

以磁州窑为例,宋代文人酷爱以瓷器为枕,被称为“玉枕”。 为此,磁州窑的瓷枕上出现了许多复制品装饰,如“众中少语,平安早归”,又如“过桥必须下马,有路必船”。 晚上不住宿,鸡鸣早见天日”等文化现象在宋代官窑几乎见不到。 宋明清三代,民窑瓷器大量出口海外,加深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清末民初,官窑走向没落,萎靡不振,但民窑如日中天,民间涌现出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瓷器艺术家,他们成为传承发扬中国瓷器艺术的中流砥柱。

“《人民的名义》爆火 你知道民字是如何演变的吗”

“民窑”一词约定俗成,它的出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民间艺术明显迅速发展,区别于宫廷艺术开始抵制礼的情况,“民”一词的内涵也因“民窑”而更加丰富。

5

《人民日报》“民”真正意义上的“人民”

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开始采用毛泽东第二次题写的《人民日报》的首部,这一期的《人民日报》现被国内外许多博物馆、研究机构和个人藏家所珍藏。 至今,许多网民通过《人民日报》反复欣赏毛泽东写的“民”字,领悟到书法的美丽和时代的进步。

“《人民的名义》爆火 你知道民字是如何演变的吗”

“人民”一词由来已久,在中国古籍中,这个词不具有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界的人类,例如《管子七法》中有“人民鸟兽草木的生物”一词。 在当代中国,人民是指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等,“民”的含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学者研究表明,毛泽东写的这个“民”字独特,他用独特的笔法、章法塑造了新的“民”字,其内涵是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民众高兴。

“《人民的名义》爆火 你知道民字是如何演变的吗”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写道:“人本来就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 ”。“民”字经过几千年的变迁,其意义终于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 (郭峰整理)

资料来源:西安晚报

标题:“《人民的名义》爆火 你知道民字是如何演变的吗”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6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