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8字,读完约4分钟

时间:年9月20日14时~15时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231室(上海市东川路500号)

记者:李欣艺(中国画专业硕士)

问:你是学者型的山水画家。 请谈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如何看待民族文化认同。

答:全球化首先是资本全球化,也是政治和文化全球化。 它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所有文化都被收纳在单一的“西方文化”的影响范围内。 无处不在的西方主流文化产品遍布世界,西方文化品位和文化习俗日益全球化。 世界各民族及其文化在全球化的冲击下逐渐解体和消失。 我国民族的文化符号也迅速消失,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来临,如果不重视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我们就会问:“我是谁? ”无法回答。 问题。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民族文化认同破碎化、认同危机化,我们必须梳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核心价值,探索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途径。

“画家郑文谈中国山水画教育与民族文化”

问:对中小学山水画教育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请介绍一下大家的意见。

答:山水画的价值及其教育意义应该是一体的。 也就是说,正因为体现了山水画有价值的特征(包括其形而上学追求、审美场及其形而上学材质、图式、技法等),才值得我们教导和学习。 因此,在多元文化时代,我们进行山水画教育的重要作用是树立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可感和文化自豪感,引导他们有选择地接受外来文化,培养正确看待中国文化的视角和对中华文明价值创新的认识,珍惜学生历来流传的文化艺术意识,山水画作品和中国文化以前

“画家郑文谈中国山水画教育与民族文化”

问:你认为学生通过山水画学习,能提高对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可吗?

答:是的。这是“天人合一”的观念作为与中国文化背景相勾结的价值观,以中国以前所传承的绘画价值观的形成,即“通过天人之际”为最高主旨,在以人、自然、神灵三者融合为特征的以前流传下来的范式 山水画的本质不是对象的真实写照,不仅是主观气质的表现,更是通过绘画体验宇宙精神,把握天地边界,达到理想人格。 由此可见,山水画不追求客观物象的真实再现,其强调的抒情书写性也不是画家个人的思想、感情的发泄,而是通过一种类型化移位的方法来表达对“天”、“道”的认识。 因此,山水画教育的意义根植于对山水画内文化身份的关注和诱惑,并不仅仅满足于山水画中“技”的传授。 通过山水画教育,学生接触、了解、认知山水画,了解其文案质量的核心,并使学生置身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加深对山水画的认识,真正认同中华民族在优秀之前传递文化,确立中国文化的身份。

“画家郑文谈中国山水画教育与民族文化”

问:你的意见很有启发性。 你能告诉学生如何在课堂上领悟山水画的文化身份吗?

答:我认为从注意方法、表达方法、学习方法三个方面切入,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山水画的过程中获得对中国自古流传的文化的认可。 通过对“道”的体会,历代文人画家自觉地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应用于画面的解决,形成了画法和画理。 古人经验性的画论中,可以读出阴阳、黑白、大小、周围、虚实、奇正、动静、苍润等依存相生的对立关系。 以及在白当黑、静制动、处方中求圆等矛盾中寻求和谐共处的思路和作图规则。 另外还有“大观”、“大观小”、“三远法”等独特的注意自然,表现自然的方法。 要真正理解这些绘画的道理,临摹是最直接的做法,它是学生了解经典作品,掌握格法语和意境创造的做法,从而更快地进入学生以前流传的语境,通过“技”的学习,走其中的“道” 当然在教育中,也需要时刻提醒学生,描摹的重点不是葫芦画瓢,而是理解格法,不是描摹形象。 不仅要临摹,还应该多邀请学生到自然中感受、体会生活,丰富、扩大视野,展现出符合自我中心性的作品。

“画家郑文谈中国山水画教育与民族文化”

作者:郑文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研究行业:中国画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画课程与教学研究。 学术成果:《江南世风的转变与吴门绘画的崛起》、《中国画写意基础——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基础系列教材》等着作和论文数十篇。

标题:“画家郑文谈中国山水画教育与民族文化”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7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