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7字,读完约3分钟

1927年4月,在欧洲努力研究了8年的徐悲鸿,凭借精湛的写生技法和广博的艺术知识,带着热情和渴望从巴黎回到上海,给怀孕的妻子找了房子。 后来,蒋碧微也回国了,托运了徐悲鸿视为珍宝的满满一大箱子书画,他的衣服缩水买来的,他自己的许多习作和绘画作品,还有他临摹的欧洲名画。

“徐悲鸿:拆城墙风波中拍案而起”

在上海艺术大学担任文科主任的田汉,请徐悲鸿在艺大发表美术演讲。 徐悲鸿想改革中国美术教育的想法,获得田汉的共鸣。

1927年年底,设立“南国社”,策划南国艺术学院。 徐悲鸿是绘画部的主任。 此时,南京国立中央大学与徐悲鸿合作,聘请了徐悲鸿任艺术系教授,将每月法币300大洋作为固定收入。 他接受了,但自己家还住在上海,没有放弃南国艺术学院的教职,每个月有一半去南京,大一下子就提出了同意的条件。

“徐悲鸿:拆城墙风波中拍案而起”

积累了8年欧洲艺术经验的徐悲鸿,不再是以前的徐悲鸿了。 8年卧床不起,8年合并储蓄,8年激励精图治,让他的艺术热情太旺盛了,仿佛随时都可以淡去。 徐悲鸿的几张震撼国民的巨幅画,正是在之后的一个时期集中诞生的。

徐悲鸿似乎将他在西方学画感受到的宏大叙事的气势,挥洒在巨大的画布上。 这是徐悲鸿的第一部大作,也是中国第一幅人物众多的大型主题油画,他经常沉浸在忘我的热情中,每天工作到很晚才放下笔。

田汉之子田海男说:“《田横五百士》中描绘的田横,主要描绘的是我父亲的形象。” 徐静斐:“我记得父亲画《田横五百士》。 一个女人抱着少女蹲在地上。 那是我妈妈和我给他做的模型。 我父亲画了几十张草图,根据草图画。 画了两年以上。 那么大也是我父亲的代表作。 ”。

“徐悲鸿:拆城墙风波中拍案而起”

在1928年的南京,国民政府在这里定居,很多办事机构需要搬迁,建造办公用房。 各部门纷纷向国民政府报告,要求拆除南京城墙,我认为旧城墙失去了军事意义。 不如用城砖建造新房子。 土木繁盛,很多部门的官员都盯着城墙,毕竟城砖是厚重坚固的最好的建材,自古以来就在使用,可以节约不少经费。

“徐悲鸿:拆城墙风波中拍案而起”

蒋介石兼任校长的南京陆军军校已经抢先一步,准备拆毁离学校很近的明代城墙。 当时南京特别市政府市长刘纪文否定了蒋介石的建议。

蒋介石自然生气了,他向何应钦承认保护古迹的重要性,请求保护台城一带的城墙。 因为是六朝的古迹,所以值得留下来。 但他主张的是明代的这座城墙,从太平门到神策门,没有必要留下,可以拆毁。

1928年11月15日,国民政府同意拆除这座城墙。 此时徐悲鸿在上海,他刚被聘为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兼任南京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听说南京明城墙将被拆除,他非常焦急。 其他人还在讨论,徐悲鸿闹事,马上给北平政治分会发电报,坚决反对拆除这座明城墙。

“徐悲鸿:拆城墙风波中拍案而起”

(十七)

●传记:《悲鸿命》

作者:傅宁军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标题:“徐悲鸿:拆城墙风波中拍案而起”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7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