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864字,读完约15分钟

年07月13日15:47艺术与投资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已经成为世界三大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 香港之所以能成为继伦敦、纽约之后的世界性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香港自由宽松的进出口和税收政策。 除了这些客观条件外,香港还有敏精舍这样的本土精英收藏,得到了真正的实体支持。 敏精舍具有文物鉴藏知识和相当的管理宣传理念。 有很高水平的收藏和很强的购买力。 由于他们的存在,香港可以继续消化许多高级的中国文物艺术品。 正因为他们积累了很多好的收藏,香港才能继续有好的货源。 在这种购买和销售持续交替的情况下,中国艺术品的价格持续上涨,香港在世界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地位也在上升。

“香港本土收藏精英:敏求精舍”

敏舍形成的起源

清末民初,由于连年动乱,许多没落贵族南下上海,家资收藏也积累在上海,上海由此成为当时国内的大文博中心,古董经营者200多个。 新中国成立前后,由于形势动荡和经济调控,许多外国人、中国人转移资产或出国,有的移居海外,有的定居香港。 其中也有许多高级官员、文人维奇、大收藏家和文物鉴定专家。 文物书画也随着人的散失,中国民间的收藏一时性命攸关。 到了文革时期,进一步形成了官方、走私两条流出线,大范围发生了分批的大量流出。

“香港本土收藏精英:敏求精舍”

书画从内地流出,多以香港为中转地。 作为集散地,香港占有天时地利。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香港成就了许多有名的大收藏家,并且还成立了一个叫敏精舍的华人民间收藏团体。

敏精舍成立于1960年,主要由胡仁牧、利荣森、陈光甫三位老师组成,他们聚集了香港十多位好古诸友组成了这个收藏团体。 到20世纪90年代,敏精舍的香港会员达到44人,海外会员13人,名誉会员8人。 2005年迎来敏精舍40周年之际,有香港会员36名、海外会员9名、名誉会员22名。

“香港本土收藏精英:敏求精舍”

敏舍中重要个体收藏包括精舍第一届主席胡仁牧收藏清代官窑单色釉器、叶义医生收藏竹刻犀角雕、罗桂祥收藏宜兴陶瓷茶具、叶承耀收藏明清家具、九如堂李大鸣收藏高古瓷器、天民楼葛士翘父子收藏明清官窑瓷器、徐展佳

从旧家到新贵、成员和收藏的变迁

敏舍的前期会员多为胡仁牧、陈光甫、黄宝熙、霍宝材等直接从大陆移居香港的人。 前期会员的职业是大银行家,还是老家出身,还是大陆重要的银行家。 例如,陈光甫、胡仁牧的父亲与宋子文等齐名为“民国十大银行家”。 他们的收藏以高端古董文物,特别是瓷器为主。

“香港本土收藏精英:敏求精舍”

敏精舍的会员每月定期聚会两次,例会上会员带着个人收藏者进行讨论交流,大家对这些收藏提出各种意见和观点。 要求敏舍会员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在陶瓷方面的研究是相当可观的。 对收藏家来说,这种相互参观和切磋,真是最大的利益。

“香港本土收藏精英:敏求精舍”

进入20世纪80年代,对敏精舍产生重要影响的会员不再以银行家、世家为主流,而是医生、律师、建筑工程师、博士、公司家等所谓“社会新贵”的成功晋阶。 其中,职业精英收入相对较高,但资金也有限。 由于公司房子有追求高利润回报的价值取向,他们收集了很多当时价格区间还很低的品种,如书画、竹刻、犀角雕、明清家具、宜兴紫砂等。 通过他们的研究、系统收藏、展览、出版等活动,这些类别的收藏也得到了学术和市场的肯定。

“香港本土收藏精英:敏求精舍”

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藏品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追求敏舍中期出现的公司家风格,从此更加发扬光大。 拥有丰富资金的新会员,通过咨询藏家、参观博物馆、自学文物知识,在较短时间内总结出较为有效的收藏理念,通过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拍卖企业以竞买的新形式迅速完成自己系统的收藏,完成了一系列

“香港本土收藏精英:敏求精舍”

藏族情况1

徐展堂:白手起家快速收藏徐展堂于1991年在香港创立了当地第一家个人博物馆——“香港徐氏艺术馆”,在世界各地为徐展堂捐赠了众多中国艺术馆,被誉为世界十大收藏家,也是其中唯一的中国人。

他是典型的白手起家,收藏着迅速出名的案例。

徐展堂,祖籍江苏宜兴,1950年随父母从杭州移居香港。 16岁时已经进入商界,最先经营餐饮、油漆、招牌、装修业,并逐渐扩展到地产业。 70年代初,香港经济衰退、股市、楼市下跌,徐展堂大胆买入,利润极为丰厚。 80年代初,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直接影响了香港的地产业,因此一时人心浮动,行情清淡,他看到后势,大胆买入,再次获得巨大利益。 两次成功,奠定了日后的事业基础。 年,徐展堂在北京参加两会时去世。

“香港本土收藏精英:敏求精舍”

徐展堂拥有藏品5000多件,囊括陶瓷、青铜器、玉器、家具、牙角器等门类。 就其收藏瓷器而言,从上到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和半山类型的彩陶罐,从下到清干隆时期的黄地蓝花云龙到寿图六角瓶,时间跨度大,连续性强。 创立于1991年的徐氏艺术馆是香港第一家个人艺术馆,被誉为世界五大个人博物馆之一。 徐氏艺术馆收藏有徐展堂2000多件藏品,主要有商、周青铜器和历代陶瓷、木雕、象牙和家具等。

“香港本土收藏精英:敏求精舍”

徐展堂的收藏是在苏富比、佳士得的拍卖会上拍卖购买的。 年长的敏精舍会员也在拍卖会上购物,他们的很多收藏都是通过古董店、经纪人个人购买的。 像徐展堂这样通过拍卖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系统收藏,也是新的历史现象。 因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敏精舍老一辈收藏家出手的藏品基本上都是通过苏富比佳士得到的拍卖,特别是高端的收藏。 徐展堂以拍卖形式购买收藏品。 另一方面,他作为公司资金充裕,另一方面时间、鉴别能力有限,拍卖企业可以从中关闭。 这是新古蔵家之间脱胎换骨的表现,也是新一代富裕收藏家获取高端收藏品方式的转变。

“香港本土收藏精英:敏求精舍”

徐展堂和博物馆之间的缘分不浅,包括徐氏艺术馆在内,徐展堂通过捐赠收藏和相关资金,支持了7个展览厅的建设。 国外有英国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澳大利亚国家艺术馆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加拿大皇家安大概省博物馆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 中国大陆、徐展堂出资100万美元帮助上博馆建设陶瓷馆,捐赠藏品设立“徐展堂陶瓷馆”。 后来得知南京博物馆新建困难时,慷慨捐赠80万美元,用于青铜馆和陶瓷馆的建设,南京博物院不仅设有“徐展堂明清瓷器馆”,还聘请徐展堂担任名誉院长。 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上博馆馆长马承源等高度赞扬徐展堂向两个博物馆的捐款。 除香港、徐氏艺术馆外,1995年徐展堂还签约香港地区市政局为建设最大的博物馆捐赠400件珍贵文物,该馆建成后,还设立了“徐展堂中国艺术馆”。

“香港本土收藏精英:敏求精舍”

徐展堂热衷于社会活动。 1997年香港回归,从此香港开始了“一国两制”的新的历史时期。 香港回归前,不少人深受感动,打算移民或移民。 在当时的香港收藏界,“一些收藏家已经准备打包自己的藏品,运往海外。 ”。 于是,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1988年率团访问香港时,徐展堂邀请敏,主动邀请敏舍同事,并与张德勤同行到敏精舍宿舍。 徐展堂直接问张德勤:香港回归后,内地执行的《文物保护法》能否扩展到香港、香港的文物。 张德勤立即表示,中央关于香港回归的大政方针非常确定,回归后香港落实了自己的《基本法》,内地文物法对香港没有约束力。 徐展堂对此感到不安,建言国正式发表声明。 这也应该是敏精舍会员和其他香港收藏家们在当时情况下的共同想法。 于是张德勤当场郑重表态,一方面肯定他们收藏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答应向国务院报告他们的意见。 有了这样的承诺,徐展堂和敏精舍同事才确定形势发展迅速。

“香港本土收藏精英:敏求精舍”

罗桂祥的宜兴陶瓷收藏

20世纪70年代中期,罗桂祥接受苏富为前主席朱汤生的提议,在苏富比的宜兴专拍中拍摄紫砂宜兴茶壶,开始收藏宜兴陶瓷茶具。 这个宜兴陶器多带明代有名的陶工的货款记,实际上是20世纪上半叶的仿制品,但铸造工比较精致。 后来,在此基础上,罗桂祥增加了很多收藏。 其中清代宜兴茶壶和其他壶类大多由吴继远和当时为他管理双鱼企业的叶荣枝在香港和国内相继代为搜查。 现代宜兴紫砂的收藏,由罗桂祥亲自到宜兴考察,对宜兴紫砂的历史和烧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香港本土收藏精英:敏求精舍”

1979年,刚刚改革开放,罗桂祥就达到宜兴的考察,与顾景舟、蒋蓉等制壶名人举行了研讨会,关注宜兴紫砂的烧制、历史、鉴真等问题。 他这一行的要点是了解宜兴紫砂,提前提出了讨论紫砂调查的纲要,并与宜兴人员一起探讨了紫砂的历史文化及其现状。 在宜兴陶瓷企业为罗桂祥举办的晚宴上,罗桂祥表示,席间、周游世界各地,美国各博物馆,清代紫砂众多。 西欧,明末清初为主,英国有西德18世纪初期的仿制紫砂器,价值5000万元人民币,还有天启惠孟臣壶。 荷兰有两件(天启及顺治贡局壶)…。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罗桂祥在短短几年内就胸中知道宜兴紫砂制作和世界博物馆紫砂概况。

“香港本土收藏精英:敏求精舍”

在各地旅行期间,罗桂祥不惜金钱收购古今紫砂名壶200多种。 宜兴访问期间,罗桂祥为宜兴陶瓷场定制高级紫砂技术壶,以7万多元外汇定制20多个宜兴为壶高手的26个品种约580多个紫砂技术壶,并附上厂方向各作者简要介绍的复印件证书,忠实推广他们。

“香港本土收藏精英:敏求精舍”

罗桂祥于1981年10月向香港市政局捐赠了476件各种陶瓷茶具,政府特拨中环繁华市前三军司令官邸改建“罗桂祥茶具文物馆”。 可以说,名利双收。 这样的例子在敏精舍的收藏中很多。

敏精舍对香港市场的影响

敏精舍对香港本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动香港文化艺术活动,二是促进香港成为世界三大艺术品交易中心。

这里以香港艺术馆的情况为例,列出敏精舍对香港文化艺术的影响。 香港艺术馆成立于1962年,其前身为香港大会堂美术博物馆。 20世纪60年代与敏精舍合作,多次受益于精舍会员的慷慨捐赠。 敏精舍的前期对外展览全部在香港艺术馆举办,之后敏精舍历史五周年大庆纪念展也在香港艺术馆举办。 此外,敏精舍会员亦向香港艺术馆捐赠不少,大大丰富了香港艺术馆的收藏。 包括罗桂祥博士、叶义医生、麦雅理医生、胡仁牧先生、葛士翘先生、利荣森博士、饶宗颐教授、范甲先生、关肇颐老师、徐展堂博士、关善明博士、练松柏先生、许晋义先生、何安达夫人等在内的敏舍会员,向香港捐赠了书画文化精品 如果专门研究香港艺术馆的藏品,敏精舍的捐赠即使不是最多的,也一定是最高端的。 香港艺术馆迅速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博物馆,可以举办许多精彩的中国书画文物展览,敏精舍的长时间支持是不可缺少的。

“香港本土收藏精英:敏求精舍”

20世纪70年代,苏富比、佳士得在香港设立分部。 当时,香港收藏家数量不少,中国人和“鬼人”在拍卖会上屡屡竞争。 在这些中国收藏家中,敏精舍的会员属于其中最活跃的群体。

20世纪80年代初,大收藏家仇烧之的收藏引发了香港苏富比先后两次特摄的竞价高潮。 仇之专拍中的明宣德青花团凤纹棱口洗、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碗、明成化青花梵文杯、明宣德白釉碗等大小众多明代精品官窑,被敏精舍众多资深会员购买收藏。 仇烧藏品拍摄竞价高潮的影响之一是敏精舍老一辈会员收藏家也开始将藏品交给苏富比拍卖。 例如1984年11月,叶义先生去世后不久,苏富比在香港举办了他收藏的专业照片。 这些收藏包括明朝初期瓷器、青铜器、竹雕、犀角、宋画集等。 例如,明成化卷枝莲纹碗以148.5万港元高价拍摄。 其中不少是敏求会员购买的。 例如,天民楼主葛士翘买了明永乐青花果纹大盘子。

“香港本土收藏精英:敏求精舍”

1985年6月,胡仁牧也将收藏品与纽约苏富比进行了主题拍卖。 此次拍卖共计79件明清瓷器,其中1件为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罐(原藏1对,此次拍卖仅取出1件)以110万美元中标,创下了当时中国瓷器拍卖的最高价格。 时隔7年,胡仁牧又将剩下的另一个移交给苏富比拍卖,结果拍出260万美元,创下中国瓷器高价。 在香港,在艺术品市场成交的许多天价中国艺术品,多为敏精舍会员委托经纪人低调购买。 与此相对应,许多天价照片也来自敏精舍的收藏,《明清一色釉瓷》、《天民楼藏瓷》等敏精舍众多展览图录中的展品,散落在苏富比、佳士得、嘉德、翰海等内地拍卖企业图录中,其中不乏当时的记录。 老敏为了会员收藏的巨大利益,不仅激励了敏精家的其他会友,还让许多公司家、社会新财富加入了文物艺术收藏的行列。

“香港本土收藏精英:敏求精舍”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已经成为华人区中国文物最主要的交易和集散中心,中国文物欣赏也已经成为社会风气,博物馆不断举办中国文物展览,关于推广中国文物的活动更是异常繁荣。 香港,文物艺术品的收藏也成为社会风气。 现在香港的巨富像李嘉诚,家里有很多硬木古典家具,客厅里挂着北京画家袁运甫的巨大山水画。 罗康瑞的办公室里有很多花梨等硬木古典家具。 董建华的妹妹董建华平喜欢收藏古代绘画。 何鸿燊、张永珍收藏真有趣……在香港通常喜欢收藏文物、艺术品的人也不胜枚举。 如前所述,工商界巨子家中通常有一些著名的收藏,有些人还颇具规模。 张信刚担任校长时,城市大学等大学教授中也有不少人聚集爱好者的“雅集”活动,相互参观、切磋琢磨。 郭富城热衷于收藏古董油画和古董家具,而城市名师淑媛更擅长收藏宝玉石……这一切都没有得到证明。 喜欢收藏文物艺术品,在香港有钱人和文人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这些局面有很多原因,但敏精舍50年来的耕耘是不可忽视的巨大推动力。

“香港本土收藏精英:敏求精舍”

敏精舍对中国内地藏家的启示

世界艺术品交易中心的转移总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内地积累了改革开放30年的财富积累,为这一转变奠定了基础。 近两年来,在全球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经济衰退”,政府的大发货币加剧了国内的流通性过剩。 加之国家对住房市场和股市加大了调控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热钱的数量。 由于国内可购买的固有资产非常有限,艺术品成为继股市、楼市之后的第三大投资渠道。

“香港本土收藏精英:敏求精舍”

艺术品交易的瞬间巨大扩张,必将带来假货现象等诸多问题。 纵观目前中国国内民间收藏的现状,喜悦和担心是不可避免的。 幸运的是,中国民间收藏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热度深入中国大众,成为更多有钱人和普通民众业余爱好和精神文化的追求。 令人担忧的是中国民间收藏专业信息有限,加之市场无序竞争、管理混乱,艺术市场鱼龙混杂,艺术品好坏难辨,无疑增加了收藏难度。 现在的中国艺术市场,从古董文物到书画,“陷阱”很多,很多西藏人都有买错东西赔钱的经历。

“香港本土收藏精英:敏求精舍”

在这种情况下,收藏家个人的研究、同伴之间的切磋交流变得尤为重要。 如果同级的收藏家能够组成收藏小组,维持交流、学习,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收藏的质量,还可以在艺术市场和艺术界形成平衡的力量。 例如,目前的中国拍卖有“不保真”的条款。 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内地拍卖企业在艺术品交易方面占有话语权的特点。

“香港本土收藏精英:敏求精舍”

近十几年出现的大量财富人士,像敏精舍的成员一样,在收藏之余积极宣传文化艺术,对自己、公司、社会也大有裨益。

标题:“香港本土收藏精英:敏求精舍”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7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