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34字,读完约4分钟

也有人说“毕加索”读得不够。

“战争与情感:毕加索艺术展”将于3月15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东二馆b楼展出。 展览会首次关注毕加索艺术创作的晚期,共聚集了81件毕加索的代表性作品,包括毕加索生平版画精品、雕塑、绘画、装置艺术等。

据悉,此次展览由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和嘉泰拍卖行联合举办,除毕加索生平版画精品、雕塑、绘画、装置艺术等外,毕加索的代表作《格尔尼卡》虽非原作,但以独特的“拼图”形式首次登陆上海展览中心。 此外,展区除了“格尔尼卡”和“情感系列”两个主题展区外,还设有沉浸式电影院、亲子交流展区、“艺术生活”和衍生品展区。 据说展览将持续一个月。

“看不够的毕加索 《格尔尼卡》来了!”

此次展览的提案人马伊莎认为,引进以毕加索为代表的国际一流艺术展,不仅是中西文化交流繁荣的信号,更是吸引更多观众、更多年轻人走近展馆,揭开历史一角,感受艺术之美,培养审美情趣,培养创新力量

主办方表示,随着对艺术的诉求日益高涨,以毕加索作品为对象的艺术大展国内已经有很多事情要做。 这次以“战争与情感”为主题的展示,抛开了毕加索对不统一时期绘画的普遍展示,将眼球聚焦于其个人创作风格最为多样、情感表达更加直白露骨的晚期。

“看不够的毕加索 《格尔尼卡》来了!”

童年在土里画画,直到91岁生命的最后一刻,巴勃罗·毕加索一生致力于锻炼自己的个人艺术。 至今仍有人在研究他作品的内涵及其作品的创造性。 受众多恋人和其他艺术家的影响,毕加索作品的主题和风格经常发生变化,特别是《蓝色时期》和《玫瑰时期》的作品成为了热门话题。 他在艺术史上没有规律,画风变化无常,无法预测,但永远忠于自由。

“看不够的毕加索 《格尔尼卡》来了!”

对于毕加索晚年的绘画,很多人最初的反应是“太抽象了,不擅长”。 就像他自己说的,“我14岁的时候可以像拉斐尔一样画画,但是花了一生的时间,可以像孩子一样画画”。

其实,看了他早期的作品,我知道毕加索的绘画绝技在小时候就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平,在14岁的时候就赶超了美术老师的父亲。 从19岁开始毕加索开始探索自己的风格,他自我突破的速度非常快。 历经蓝色时期和玫瑰时期、非洲时期、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创作了数千件雕塑、素描、铜版画、陶瓷、油画。 进入晚期,是毕加索变化最多的时期,很难用风格来定义,此时毕加索关注原始艺术,简化了形象。 1915—1920年,画风转为一时写实。 1930年明显有超现实主义的倾向。

“看不够的毕加索 《格尔尼卡》来了!”

毕加索晚期的作品很有活力。 强势的方法首先是面对评论家的敌意,然后他的画商拒绝代理这些作品,自己的朋友也主张这些作品是“黄昏时老人语无上的涂鸦”。 回顾这一时期的作品,似乎是老子的《道德经》中的“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至复”的理念。

“看不够的毕加索 《格尔尼卡》来了!”

“以精神价值观生活、工作的艺术家在面临破坏人性和文明最高价值的冲突时,不能漠然视之。 ”此次展览会的中心展品——毕加索的代表性巨作1937年创作的“格尔尼卡”,不像他的作者那样为许多人所知。 乍一看,那不是“漂亮”的作品。 画面由黑白灰色三种颜色组成,视觉感觉错乱,完全打乱了习惯的鉴赏习性。 但是,其奇怪之处在于,即使不擅长抽象的艺术,站在它前面的时候也能读出来。

“看不够的毕加索 《格尔尼卡》来了!”

《格尔尼卡》的原作被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国家美术馆收藏,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风格揭露了纳粹无辜平民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大规模轰炸,反映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和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毕加索以半写实、立体主义、寓意、象征的形象,揭露了许多法西斯暴行的场面。 虽然是几何学人物,广泛使用线条,寓意多而复杂,但观众能够理解其强烈的感动点不亚于写实的力作。

“看不够的毕加索 《格尔尼卡》来了!”

“格尔尼卡”的诞生,以令人兴奋的艺术语言展示了画家毕加索高超的技艺和艺术表现力,揭示了画家在特定时代所赋予的灵感和观念,绘画无论经过怎样的岁月,依然具有不可磨灭的艺术生命力。

“画就像生物一样活着,每天给我们带来的变化,画也同样经历着。 这很自然。 因为画只活在观赏者的眼中。 ”。

有趣的是,在展览会上,主题艺术展区和多元复合展区的设置,实现了生活习惯和艺术追求的融合。 在满足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科普的基础上,折射出画家对特定时代和人性情感的思考和主张,现代化展示手段和交流体验的设置为公众提供了近距离接触艺术作品,加深对艺术家创作和艺术风格形成的理解的比较有效的方法,从而得到了理解和获取。

标题:“看不够的毕加索 《格尔尼卡》来了!”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7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