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53字,读完约7分钟

陕西岐山县是一个少见的地方。 这个老百姓经常在田地地头、村前屋后挖出青铜器的东西,多个价值连城的青铜器都是从他们的锄头里挖出的。

1849年,大盂鼎带来的骚动还无暇消散,接下来的第二年,岐山又发现了珍贵的宝物。 这个稀世珍宝还是个大鼎,它的名字叫毛公鼎。 现代诗人郭沫若说,毛公鼎的价值“值得尚书”,充分表明了其可贵。

那么,毛公鼎到底是什么,有那些优势吗? 为什么人们认为《尚书》有价值? 毛公鼎出土后,是否又经历过鲜为人知的遭遇? 毛公鼎能为今天的人解读那几千年前的碑文吗? 哪个碑文上写的到底是什么文案呢?

“美国人和日本人两次高价购买毛公鼎,但我没有答应。”

“美国人和日本人两次高价购买毛公鼎,但我没有答应。 现在把毛公鼎托付给你,不可以卖掉。 不能得到经典。 何况,不能让你出国。 总有一天,可以献给国家”当时,叶恭绰在给侄子叶公超写信时是这样说的。

鼎是中国古代的电饭锅。 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鼎。 其真正快速发展的最高峰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以商代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期时期,一直延续到汉代。 在奴隶制兴盛的时代,它被用作“不要上下,明贵贱”,是表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毛公鼎在戴笠手里竟用作了香炉”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宣王时的重器,以其制作者毛公命名。 鼎通高53.8厘米,重34.7公斤,口径达到47.9厘米。 它的嘴边立着两只大耳朵,腹部圆圆的很深,下面有三只兽蹄形的大脚,有力地支撑着沉重的鼎体。 总体而言,造型厚重凝重,其纹样简洁古朴,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西周初期极端神秘的风格大不相同。

“毛公鼎在戴笠手里竟用作了香炉”

毛公鼎腹内铸造有32行499字的铭文,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 其铭文文案记载了周宣王的警告和对大臣毛公恩赐的册命。 据悉,铭文要求为中兴周室清除积弊,周王册下令重臣毛公,让周王忠实辅佐。 不要动武,不要堵塞民意,决不要重蹈先臣违诺王之命、官纪不饿、酗酒亡国之祸的覆辙。 毛公感谢周王所委赋予的酒食、舆服、奴隶、兵器、玉饰等丰厚的报酬铸鼎报道,子孙后代永远铭记。

“毛公鼎在戴笠手里竟用作了香炉”

毛公鼎的价值不可估量,它对中国冶金史、文案史和西周史的研究意义重大。 它不仅是文案中重要的史料,对艺术也有美学价值。 碑刻笔法严谨,线条丰满,格局庄严,出土以来,书法家们无不为之倾倒,纷纷临摹,得到碑刻拓本者无不如鱼得宝。

“毛公鼎在戴笠手里竟用作了香炉”

毛公鼎从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县重逢到解放前,曾多次转手,伴随着坎坷民族的命运,见证了近代中华民族那不可回头的岁月。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期间,许多外国人,特别是日本人都想染指这青铜器,但在爱国者的机智驱使下,毛公鼎终于没有流失海外。 毛公鼎现在留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被认为是该院三大镇院之宝之一。

“毛公鼎在戴笠手里竟用作了香炉”

陈介祺制作了影印版的毛公鼎,却偷偷把真正的毛公鼎送到了老家

毛公鼎出土于清朝道光年间(公元1850年),是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挖出的。 古董商人很有名,用白银300两购入,但在运送鼎时,被别的村民董治官阻止,不能买卖。

很遗憾,古董商正式报告了这件事,并希望奉行大人能为民做出决定。 其实,这个大人是个小人,他看着宝鼎,眼睛炯炯有神,找个理由把宝鼎据为己有。 这位奉行的大人买毛公鼎,不是为了珍藏,只是为了创收,很快就卖给了另一位古董商。

“毛公鼎在戴笠手里竟用作了香炉”

之后,宝鼎辗转落入首都有名的金石大家陈介祺手中。 陈祺为了买宝鼎,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由此可见他对这个宝鼎的心情。 更宝贵的是,他还解读了鼎内碑文。 为了保护宝鼎,陈介祺特地制作了山村版的毛公鼎,可以说是将真正的毛公鼎偷偷运回老家,费尽心思。

“毛公鼎在戴笠手里竟用作了香炉”

陈介祺死后,这个宝鼎又被他的子孙保管了20多年。 20多年后,直隶总督瞄准了这个宝贝。 他气势逼人,终于从陈家买下了宝鼎。 说是买,其实和抢一样。 但是端方很快就受到了报应,他镇压了保路运动,被革命军杀害了。 他死后不久,毛公鼎的主人就变成了民国交通总长叶恭绰。

“毛公鼎在戴笠手里竟用作了香炉”

抗日战争爆发后,毛公鼎成为日本人搜索的重要对象。 叶恭绰将鼎偷偷藏在院内的大条石下,不得不急忙到香港避难。 但意外事件很快就发生了,日本人拉住叶恭绰的侄子叶公超,询问宝鼎的下落。 叶公超是个豪爽干燥的男人,为什么要向日军屈服呢? 因为这个日本人最终没有问宝鼎藏在哪里。

“毛公鼎在戴笠手里竟用作了香炉”

经过多方营救,叶公超终于获释,于1941年携毛公鼎前往香港,并完好无损地将其还给叔叔叶恭绰。 叶恭绰患重病,经济拮据,万无一失之下将毛公鼎典型地寄存在银行。 之后,巨商陈永仁知道,出资赔偿。 陈永仁赠送给戴笠以换取政治资本。

“毛公鼎在戴笠手里竟用作了香炉”

关于这个戴笠,我们很了解。 他是行军出身的军统将军,也是蒋介石的亲信。 他对古董从来不研究也不研究,所以毛公鼎在他手里不被尊重,居然掉到香炉里,为间谍们销毁了文件。 千年宝鼎居然成了香炉,真的想哭都哭不出来。 如果陈永仁知道这个消息,一定会失望吧? 虽然他本打算为自己换取政治资本。

“毛公鼎在戴笠手里竟用作了香炉”

戴笠死后,毛公鼎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据此,出土以来流浪民间的毛公鼎终于被打上“国家全部”的烙印,并受到其待遇。

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国民党占领台湾,大量珍贵文物南移台北,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毛公鼎也在其中,至今仍保留在我院青铜陈列室。

学书法不学毛公鼎铭文,就像读书不读《尚书》一样

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和蚩季子白盘,被称为晚清时期出土的四大国宝。 因为毛公鼎是为西周末期的毛公所建造的,所以被称为毛公鼎。 毛公鼎最重要的价值是刻在其腹内的32行499个复制品,这是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

毛公鼎腹内的复制品是典型的西周册命碑文,但这块碑文有自己的优势,这块碑文不拘于以前流传下来的册命体例。 全文以《王若曰》开头,基本上引用王之册命的话,阶段性以《王曰》划分,形式另当别论。

铭文共分五段,按照惯例,开头讲述西周国君文王、武王承天命推翻大邑商的伟大功业。 并且哀叹时局不稳定,宣王时期诸侯力量迅速发展,开始体现王室力量相对衰落的整体形势。 接着,宣王说任命毛公代替父亲的职位,管理邦国和王朝的事务,使他有权力宣布国王的生命。 然后宣王教导毛公勤奋爱人民,勤奋辅助管理自己的天下。 为了鼓励毛公,宣王给了他武器、车、命服等。 为了颂扬宣王的恩德,为了纪念家族的荣耀,为了让后代记住这个事件,毛公让这个大鼎诞生了。

“毛公鼎在戴笠手里竟用作了香炉”

全碑文辞严谨、精妙古奥,堪称西周散文的代表作品,不仅洋洋洒洒地向人们展示了西周时代的册命制度,而且充分表达了周宣王励精图治的决心,对研究西周晚期的政治历史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问世以来,毛公鼎铭文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不断对其进行考证研究,《捃古录金文》《奇觚室古金文存》《客斋集古录》《周金文存》《三代古金文存》《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注释》等研究毛公鼎铭文

在艺术上,毛公鼎碑文也具有美学价值,笔法严谨,线条丰满,表现出西周碑文高贵典雅、浑厚圆润、隽秀的风格。 配置也比较规律,是金文书法的典范。 清末着名书法家李瑞清说:“毛公鼎是周庙堂的复制品,其文也是《尚书》。 学书不学毛公鼎,还儒者不读《尚书》。 ”。 学习书法不学习毛公鼎铭文就像读书不读《尚书》一样。 可见毛公鼎铭文的书法价值。 可以说,在我国书法史上,毛公鼎铭文具有相当高的地位,是学习书法的人必读的帖。

“毛公鼎在戴笠手里竟用作了香炉”

资料来源:法制晚报

标题:“毛公鼎在戴笠手里竟用作了香炉”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7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