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46字,读完约6分钟

最近,一个名叫“cherrychen89”的女孩因为在微博上侮辱空某航空公司的空姐而引起了网民的关注。事故原因是“cherrychen89”在飞机上使用了手机的“飞行模式”,空乘人员要求他关掉手机。一些网民认为空姐是为了确保飞行安全。从工作职责的角度来看,她没有错。这名乘客在微博上使用侮辱性语言攻击空姐,这至少是一种诽谤他人的行为。在网民的批评下,“cherrychen89”终于删除了微博。

人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受害者

2011年,一部名为《网络暴力》的电影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女孩成为网络暴力受害者的故事,她的朋友和家人为此付出了代价。

“互联网让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自由地宣泄自己的情感。网络暴力也很容易产生,在现实生活中很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包头师范学院新闻学教师袁立元说。袁老师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网络暴力”的研究。她认为如果我们放任网络暴力发展,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为什么网络暴力事件频繁发生

不久前,武汉“五巴”青少年在网上走红。一个12岁的孩子2岁看《新闻网》和7岁看《人民日报》的经历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其中,批评远远大于赞扬。一些网民甚至用“少年官僚”、“虚伪做作”、“什么家长”、“学校教孩子当大官发财”等语言来批评和辱骂他们。

人们过去称之为“网络暴力”,因为他们在互联网上发表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损害了双方的声誉。“网络暴力”突破了现实社会人际交往的道德底线,往往伴随着侵权行为。一些事件没有得到证实,一些网民发表了攻击性和侮辱性的言论,给当事人的声誉造成了损害和心理压力;甚至一些网民挖出当事人的个人隐私,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人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受害者

网络暴力不仅限于口头暴力。经常出现在互联网上的人肉搜索和“水军”围攻等事件可以归类为网络暴力。2009年8月,上海女孩娄静参加了选秀节目,这引发了网友对她肤色的争论。之后,网民们对这个“巧克力女孩”的兴趣变成了“人肉搜索”,娄静的生活故事被“挖了出来”,最后话题变成了对她和她母亲生活故事的攻击。

人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受害者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建斌认为,网络暴力有很多原因。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公众和网民的情绪充满愤怒;从公众层面来看,公众的整体网络素养和道德水平有待提高。这甚至与教育水平无关,教授们仍然会在微博上发誓什么也不说。不同的网络暴力事件往往有特定和特殊的原因。

“就一些网络热点事件而言,许多人出于正义感在网上发表评论,但有些人在网上发泄对社会和他人的不满,而另一些人则感到无聊,喜欢制造麻烦。”袁立元认为,网民进入网络世界后,匿名性使他们在虚拟空中的行为感到安全,这使得网络上出现了欺骗、辱骂、谣言和诽谤等异常行为。他们倾向于放纵自己的行为,认为自己不会在这个“思想自由市场”中受到惩罚。因此,一系列网络暴力事件发生了。

人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受害者

网络减压不能以伤害他人为代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与恨的标准。有时他们会在情绪的控制下在网上发表评论和转发一些信息。例如,我曾经主动转发方正县为日本先锋集团的微博,包括一些尴尬的声音。我已经转发了它。”湖南大学学生谭江平告诉记者,许多人参与了对网络暴力事件的评论,有时只是为了宣泄。"利用网络宣泄可以缓解现实社会的矛盾吗?"

人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受害者

金建斌说,网络减压有一种说法,但其效果不应该被夸大。有些人发泄后感觉好多了,但有些人发泄后感觉更兴奋。一般来说,我们在发言时应该克制,当然我们必须表达我们的意见。归根结底,网上意见应该在公共话题中讨论,以达到改善社会状况的效果。

网络减压的使用应该是适当的,而且不应该对他人造成伤害,否则会越过道德底线,甚至触犯法律。关注网络知识产权权利保护的律师刘洪辉表示,微博为收集言论和高速传播创造了一个平台。对于网络暴力的侵害,法律规范一直存在,但有些人被侵害了却不在乎。“网民有新鲜的空空间和平台,我们必须学会在互联网平台上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如果微博侮辱了别人,也侮辱了别人,这件事就不能传播,不管是真是假。”

人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受害者

重庆大学学生王新每天都密切关注微博上的热点事件。他认为:“转发微博并不意味着我支持原作者的言论,但有时它只是意味着我有另一种看法。”我会嘲笑和讽刺我觉得不可理解的言论。如果有人被无故虐待,我也会用转发来表示同情。”

刘洪辉说:“如果你表达你的意见,有你自己的态度,我认为是可以的。做任何事都必须有理由。如果事实不清楚,不要盲目地提出来,至少表明你自己的观点。那些真正制造谣言的人必须承担责任。其他网民不应该盲目跟风,随意转载。旁观者的转载可能会扩大侵权。"

现行法律如何监管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不仅伤害了当事人,也导致了网络环境的恶化。金建斌认为,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网民可以对言论不负责任。“网络言论与现实社会一样,在表达时要注意克制和限制。网络暴力的关键在于你是处于理性状态还是放弃理性去攻击和诽谤。理性辩论可能会很激烈,但不属于网络暴力的范畴。”

网络暴力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刘洪辉解释说:“互联网上的违法行为是有法律规定的,现行法律完全可以规范这种情况。”所谓的网络暴力,无非是在互联网上发表言论,目的是侮辱和诽谤他人,侵犯他人的名誉权。如果达到一定程度,则在《侵权责任法》中规定,是一种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如果网民未经判断就传播主观上诽谤和侮辱他人的信息,这种行为在客观上是对他人的伤害,也是侵权行为。

人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受害者

除了网民的言行受到法律约束外,互联网服务提供者还需要遵守《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作为内容服务提供商,直接在平台上发布内容是要承担侵权责任的;如果平台知道存在非法信息,将不会删除,或者如果权利人举报侵权信息并要求删除,平台服务商如果不删除,也将承担非法责任。

在金建斌看来,仅靠法律法规是很难限制网络言论的。对于网络暴力问题,更多的是取决于网民的行为自律和道德。“例如,一些网站使用技术手段屏蔽敏感词汇,但网民可以使用其他词汇和方法来代替。因此,要杜绝网络暴力的出现,归根到底要靠网络环境的改善和网民素质的逐步提高。”

标题:人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受害者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4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