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36字,读完约8分钟

传统数据中心与云计算:两次挑战 在过去的十年里,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作为基础设施的国际数据中心在中国获得了奇迹般的增长,平均增长率高达40%,这使得对国际数据中心的投资在中国方兴未艾。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到新疆腹地,都出现了一股国际数据中心热。2016年,中国IDC行业市场总规模达到714.5亿元。 在过去的十年里,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作为基础设施的国际数据中心在中国获得了奇迹般的增长,平均增长率高达40%,这使得对国际数据中心的投资在中国方兴未艾。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到新疆腹地,都出现了一股国际数据中心热。2016年,中国IDC行业市场总规模达到714.5亿元。

传统数据中心与云计算:两次挑战

然而,在作者看来,传统的国际数据中心是新兴产业的典型老模式。无论是仅提供基础设施的托管服务,还是直接提供服务器、网络和存储设备以提供近似体验的所谓高级版本,其基本业务逻辑都是利用资源整合销售并赚取差价。在今天的云计算时代,它注定是一个没有未来的商业模式。

看看Rackspace和Softlayer这两家世界上最早从传统的IDC托管向云计算转型的供应商,他们自2013年以来在资本市场的连续亏损就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首先,Rackspace,也是IBM的传言对象,也是当年云计算的主流玩家。与软件层相比,它在技术上更接近云计算模式。当年其估值高达90亿美元。到去年退市和私有化时,它的市值只有40亿美元,已经下跌了一半。

同样,IBM收购softlayer后的股价趋势显然很难恢复到昨日的辉煌。从股票价格的角度充分反映了传统IDC除了消费别无选择的孤独。

另一方面,在云计算市场备受瞩目的AWS和Azure,股价一路攀升,市值不断创新高,受到资本市场的热烈欢迎。

在历史上,这样的场景是常见的:这是两次之间的较量:当你改进你的剑并希望达到完美时,热武器的时代已经到来。

与传统的IDC相比,云计算是这两个时代的竞争。冷酷无情的资本市场已经投票决定告诉我们两次竞争的结果。

接下来,让我们从历史中学习,找出传统的IDC模式在云计算时代注定失败的原因。让我们从企业客户在信息技术建设方面的核心需求出发,比较服务可用性、数据持久性、运营和维护成本/灵活性、资源效率和许多其他方面。

1)服务可用性

在可用性方面,考虑到中央处理器、硬盘、电源、主板等硬件的年故障率,一台物理机的整体年故障率一般在3%左右,相当于每100台物理机,一年中至少有3台机器会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出现硬件故障。

从故障到最终维修,至少需要3-5天,最多10天半。

任何硬件故障都可能成为托管IDC的灾难性事件。

在云计算领域,根据当前主流云计算制造商提供的云服务器可用性服务水平协议指标,国外的AWS/Azure承诺通过多可用性区域实现99.95%的可用性,而中国的Ariyun单可用性区域承诺实现99.95%的可用性,换句话说,每年的停机时间不超过4.38小时,比传统的IDC物理机计算的停机时间(天/周)高出几十倍。

这意味着,在云计算世界中,由于云服务器故障导致业务中断的概率大约是传统IDC的百分之几。

2)数据持久性

数据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如何保证数据的持久性是信息技术系统建设的首要考虑。在传统的基于IDC物理机的构建模式下,为了提供数据持久性,服务器上的本地硬盘将通过RAID卡进行RAID10/5,一些核心业务将通过使用企业级外部存储阵列(类似于EMC VMAX10K、IBM DS8K和其他专业存储)进一步提供数据持久性。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RAID卡或外部存储阵列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单点故障问题。有时服务器主板的故障等原因也会影响数据的不可访问性。因此,操作和维护人员通常需要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来防止潜在的数据丢失,如备份软件、磁带库、存储阵列容灾、数据库/应用层数据同步等。这将无形中增加企业IT的大量成本。

在云计算领域,根据主流云计算供应商提供的数据可靠性服务水平协议,其范围从5个9到9个9。即使5个9的可靠性也意味着每月每100万个云磁盘的故障数量不会超过1个。与传统的物理机器模型相比,数据持久性无疑提高了数百倍。

不难看出,在传统的基于IDC物理机的建设模式下,为了实现高可用性和高数据持久性,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软硬件资源,购买小型机、高端X86服务器、企业级存储、租用/建造高标准机房,还需要培养一个具备丰富软硬件运维能力的日常运维团队,为核心业务提供7*24小时的保障能力。在企业不间断运营的背后,是一个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团队日以继夜的坚持和奉献。

传统数据中心与云计算:两次挑战

在云上,云计算供应商在背后代表客户默默地完成了这一系列工作。客户只需关注服务水平协议及其信息技术架构如何适应业务需求,并通过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推动业务的快速发展。

3)资源利用率和灵活性

对于企业来说,业务发展的速度反映在信息技术需求中,可以分为刚性需求和柔性需求。

在当前业务变化日益频繁的时代,打折促销所需的信息技术资源可能是日常需求的5-10倍。我仍然记得几年前,当一个国内电子商务平台在推广图书时,流量在第一天就爆发了,数百台服务器一夜之间就上线了。结果还是在第二天爆发了。传统的建设模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这种业务需求。如果你想承受高峰工作时间的压力,你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并支付数倍的信息技术投资。但是,当流量在活动结束时降至正常水平时,这些流量将转换为空闲资源,从而将IDC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到令人震惊的水平。这样的脉冲场景会越来越多。

传统数据中心与云计算:两次挑战

随着云计算市场马太效应的不断增长,国内几家顶级云计算厂商(AWS、Azure国外、阿里云国内)已经达到了数十万台虚拟机的部署规模。在这种规模优势下,对于单个客户来说,可以享受的灵活性几乎没有上限。通过“按需使用,量入为出”的模式,完全能够满足高峰时段的需求。信息技术能够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资源的输入随着业务需求实时变化,帮助客户更好地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

传统数据中心与云计算:两次挑战

看这里,为什么传统的IDC模式注定会在云计算时代失败,我相信读者已经有了答案。

然而,世界上最早从传统的国际数据中心托管转变为云计算的两家制造商Rackspace和Softlayer,会在中国资本市场重演他们的故事吗?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传统国际数据中心物理机玩家的情况。

中国的国际数据中心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电信运营商,它们拥有掌握带宽等稀缺资源的优势。第二类是国内运营商,它们依靠庞大的地面销售团队和分销网络来提供业务来源。

第三类是一些云计算提供商以物理机器的形式向客户提供产品。这是一个类似软件层的商业模式。它可以提供接近云计算体验的物理机器。它可以在几个小时内提供快速交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自动化能力和接近虚拟机的体验。

然而,在这些公司中,即使是软件层这样的世界顶级公司,也被许多行业领袖视为IDC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并最终以仅20亿美元的成本投入IBM,这充分说明了只有云计算模式才是这个时代的主流这一事实。

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国云计算市场的井喷,这一进程无疑加快了。经过这样的比较,资本市场将传统的IDC商业模式视为“丑小鸭”就不足为奇了。如果传统的实体机器的数据中心业务模式一直被保留,仅仅是关于交付效率的表面文章,并且传统的数据中心模式和真正的云计算模式之间在服务可用性、数据持久性和灵活性方面的巨大差距没有被填补(或者不能填补),这样的制造商将很有可能以行业前辈如软件层以暗淡的方式退休而告终。

标题:传统数据中心与云计算:两次挑战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x/1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