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90字,读完约3分钟

对于在欧美、日本等国家访问或学习的人来说,回国前购物是必不可少的安排。然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不得不装满大箱子和小箱子,因此购买空商店的货架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些航空公司空公司甚至把放宽行李限额作为一个事实上,你买的许多东西可以在中国购买,但质量大不相同,价格也相当昂贵。为什么国外购买的商品质量和价格都优于国内制造和国内购买的同款式产品?这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研究的一个新课题,也促使中国人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奇怪的“倒挂”现象。

看得见的产品 看不见的需求

默多克和邓文迪将离婚,分手费或达到10亿美元

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走向小康和繁荣的时候,人们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就日益增加。在日常生活中,精神文化层面的高层次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是所谓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对质量的需求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所以,当大多数人刚刚超过温饱水平的时候,这个市场的大多数产品一定是“粗糙”的。质量意味着更高的精神投入,文化体现了更高的品味和精神追求,这不是简单生硬的考核标准和规章制度所能达到的,需要大量无形的“力量”配合。企业在市场中的诚信自律之所以变得套路化、普遍化,并不是因为创业者的善良和善良,而是因为竞争的残酷,而竞争的残酷最终是由主流市场的需求决定的。换句话说,看得见的是产品质量,看不见的是主流消费者的“话语权”。

看得见的产品 看不见的需求

如果以gdp总量来衡量,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但是说到国民人均收入,中国在世界上排名200,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中国的人口基础和社会结构造成了市场消费结构与西方国家的根本区别:低收入人群占多数,中高收入群体占少数。在西方国家,80%的消费者是中高收入者,他们是需求的主力军。他们的消费倾向、心理偏好和需求特点决定了这个市场的主流方向。所以在这个中高收入占“八”,低收入占“二”的市场,如果企业不能提供优秀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不能满足主流市场的需求(需求水平较高但同时对价格敏感),很快就会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淘汰。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这10年来,大部分人还处于基本温饱阶段,对产品的安全质量要求也不是很挑剔。因此,在国内市场,企业主要依靠扩大产品销售来盈利。即使技术可以达到西方国家同等的质量和性能水平,他们也会根据市场需求采取不同的产品策略。中国的主流市场需求水平低,对价格高度敏感,所以提供廉价劣质产品的企业利润巨大。此外,“28”原则也解释了为什么消费者在中国购买优质商品需要支付比国外更高的价格,因为这部分消费者数量少,对产品质量要求更高,但对价格不敏感,企业可以通过定价过高来攫取超额利润。

看得见的产品 看不见的需求

虽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在2011年开始放缓,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它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如果没有战争或其他灾难性事件,这种趋势将在未来10年持续下去。基于此推算,中国即将进入中等收入人群阶段,主流市场需求会越来越注重产品质量和文化内涵。对于那些习惯于“粗放式”发展的企业来说,这种变化无疑是一个严峻的生死挑战。没有政策和行政垄断的保护,市场上优胜劣汰的强大力量必然会驱使企业要么大力创新升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要么倒闭倒闭,彻底退出市场。泸州老窖等传统白酒企业选择回归传统,提升文化品位,打造品牌影响力,是适应主流市场需求变化的企业战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就可以在自家门口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再也不需要去国外购物了。

标题:看得见的产品 看不见的需求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0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