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65字,读完约7分钟

1988年,油画系出身的张培力在180分钟的电影《30x30》中,展示了如何把镜子弄坏、粘接、粉碎。 这是他个人的第一部录像作品,也是中国影像艺术的出发点。 如今,过去了近30年,与中国影像一起诞生的80后影像艺术家也在展览会上崭露头角。

“在这道窄门中,80后影像艺术家靠什么活?”

但是,作为“后起之秀”,影像艺术在现代艺术行业始终处于非主流的地位,其生存空之间远远小于其他艺术形式。 与有众多固定从业者的60、70后影像艺术家相比,80后职业影像艺术家的生存规律必然引起了我们的观察。

林科是80后影像艺术家中取得小成就的人,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他,年获得了ocat-皮埃尔·尤伯奖、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奖”。

关于自己的影像艺术之路,林科最早接触影像作品时,看到张培力、杨振中、杨福东的作品,记忆尤为清晰,并表示当时被“洗脑”。 之后,我在网上看了一点现在艺术家的视频,增加了浏览经验。

2005年,读大二的林科进入国美自媒体系,在视频课上,他对照相机器材不太感兴趣,练习起来并没有采用。 但是,他找到了用电脑录像软件记录电脑视频的方法。 这个软件成了他的“照相机”。 这个强烈的个人风格的作品一直持续到现在。

“在这道窄门中,80后影像艺术家靠什么活?”

同样毕业于国美自媒体系的李明和林科是同班同学。 从小就住在工作室旁边,长时间沉浸其中,他对“视频”这个词感到很亲切。 在读大学期间,艺术家阎萱给他们上课,播放她的个人创作,认真一对一地教育,真的为李明打开了视频这个媒体的大门。

“在这道窄门中,80后影像艺术家靠什么活?”

程然是始于2005年的第一部影像作品的创作。 2003年,他在杭州白塔岭参加了第一个展览,制作了装置作品。 展览会上有许多行为、录像等形式的作品。 虽然我不太清楚他为什么要做这个,但是我觉得他是个很有兴趣的行业。 他个人不太喜欢画画,影像更直接地被行动化,开始以这个材料为媒介。

“在这道窄门中,80后影像艺术家靠什么活?”

最近在央美美术馆参加“时间测试”展览的“奇迹跟踪”,是程然的第一部部长电影,9个小时内,有40-70人参加了制作。 这部作品于去年3月在上海乔空期间展出。 程然认为,非专业电影学院的方法决定了这是一种可以自由玩耍的游戏。

“在这道窄门中,80后影像艺术家靠什么活?”

来自计算机的徐文凯,从video/audio表演开始了多媒体艺术。 2009年,他认为表演对作品的流动性有很大的限制,制作了第一台视频设备。 据他说,学院的背景和创作无关,有或没有都不重要。

“如果没有钱,就不能不做。”

虽然是“可以轻松玩的游戏”,但是作为80后的影像艺术家,如何处理创作的资金问题呢? 怎么得到展览会的机会? 根据展览的委托制作,相关展览方提供制作费用,这一点众所周知的画廊也有常规作品的创作资金。 但是画廊,在代理人介入之前?

“在这道窄门中,80后影像艺术家靠什么活?”

实际上在没有资金的时候,登陆使用计算机制作了图标类型的作品,但是没有价格,也可以在世界重要的美术馆展出。 她的想法是“因为没有钱所以有没有钱的方法,所以不能因为没有钱就不做。 我的很多作品都是很久以前的方案,需要等待时机来做”。

“在这道窄门中,80后影像艺术家靠什么活?”

此外,她利用网络时代共享的特点,将许多影像作品入驻vimeo,许多观众和许多展览机会都来自网络。 对陆陆来说,比起作品的版权风险,她更希望全世界的人通过互联网看到自己的工作。

林科和程然的第一次展览机会是自发策划的。 当时,程然一对朋友轮流在杭州筹办展览会,那是一种很感兴趣的状态,大家对赚钱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

现在和麦克拉画廊合作已经六七年多了,基本上每年都有新的作品计划和画廊一起探讨创作的实施方案。 对毕业后维持一两个月展览频率的林科来说,展览是他日常生活的复制品。 在此期间,他一直在实验利用计算机制作虚拟作品的工作。 得到了年初参加偏锋艺术中心的团体展的机会。 这个系列的作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之后有了杨画廊的第一次展。

“在这道窄门中,80后影像艺术家靠什么活?”

李明上大四的时候,徐震、施勇在课上邀请他参加展览,在翼艺术空期间进行的,是他艺术生涯的一个重大转折。 李明认为获得展览会的机会需要机会,但最终需要用作品说话。

“钱”之路阴暗狭窄的门

另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与有固定业者的60、70后影像艺术家相比,80后纯粹的影像艺术家靠什么生存?

经过50多年的快速发展,影像艺术对绘画、雕塑等以前流传的艺术形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与90年代不同,现在影像这个媒体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影像作品经常出现在画廊和展览中,但在收藏市场上依然是不自然的“窄门”。 收藏家似乎不乐意买它。

“在这道窄门中,80后影像艺术家靠什么活?”

程然说:“影像作品的收藏与以前流传的类型的作品大不相同,不局限于有形的“物”,也不需要挂在墙上或放在地上,而是越来越多地通过证书或版权决定作品的归属。” 这种“无形”的收藏方法,可能是一点收藏者退缩的原因。 事实上,影像作品的收藏现在有确定的规范。 例如,视频作品可能有5版和艺术家版( ap )。 收藏可以选择1/5版,也可以购买5版。 艺术家将向收藏者提供与录像作品的测试磁带、签名和画廊共同发行的收藏证书。

“在这道窄门中,80后影像艺术家靠什么活?”

林科想起了第一个买他视频作品的人,是喜欢他作品的同学杨俊岭,他的作品是《星际迷航》(),是星际迷航系列的第一部。 画廊展览会上出售的第一部作品是《鲁宾孙漂流记》,林科说:“杨画廊展览会开幕前一天,vip举办期间被西藏人预约了。”

“在这道窄门中,80后影像艺术家靠什么活?”

影像艺术的黄金时代到来了吗?

尽管如此,程然认为在当今时代,中国的影像艺术家非常幸运。 绘画和雕塑在欧美有着长期快速发展的脉络,中国艺术家只是从80年代才真正进入这个行业,由此引发的断裂和差距巨大。 但是,对于影像这一新媒体来说,全世界基本同步,而且来自全世界的廉价、大量的实验电影,中国年轻人在影像经验方面基本处于领先地位,可以说特殊的中国发生了特殊的变化。

“在这道窄门中,80后影像艺术家靠什么活?”

从2008年开始程然就有了单独的实验室。 现在,在杭州有公寓作为视频剪辑事业室,在大型作品制作空之间有工厂。 程然在实验室养了5只猫,也亲手制作了“逗猫神器”,他通常中午到下午6点之间在实验室。 离住处不远,即使沿着钱塘江边开车,开车也只有25分钟。 有时步行也需要两个小时。

“在这道窄门中,80后影像艺术家靠什么活?”

李明和登陆的职工办公室都是独立于住所分割的一个空之间,9月份将采用登陆的新职工办公室,对她来说生活和职工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新职工办公室依然一楼是居住地,一楼是职工用的。

本科毕业期间,林科在系里的职工办公室呆了一两年做项目。 虽然没有合同,但是有工资。 离开后就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了。 他把基本生活费降到了低水平,在家资助了一段时间。 当时林科加入了guest集团,有作品销售,所以他也分了一些,成为了后来的ocat媒体艺术奖,奖金相当可观,保证了稳定的创作状态。

“在这道窄门中,80后影像艺术家靠什么活?”

现在林科住在北京宋庄,和她共用同一个工作室。 每天早上起床做家务,下午解决邮件和其他事务,解决后开始做点什么,经常持续到凌晨1点2点。 每到周末,他总是开车和朋友一起聚会,在798、黑桥、草场一带活动。 黑桥面馆是他们最常去的地方。

“在这道窄门中,80后影像艺术家靠什么活?”

林科说,影像艺术的历史似乎是上一代创造的,但80年代的影像艺术家不应该忽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不应该被环境所左右。 徐文驰更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上一个十年是“黄金时代”,下一个十年是我们面对的缓慢的大衰退,年轻的艺术家更是面对自己,不怎么折腾。

“在这道窄门中,80后影像艺术家靠什么活?”

无论如何,在今天,即便是影像这种不容易被收藏的形式也被更多人接受,陆先生乐观地表示:“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是幸运的。”

实习:龚慧敏

标题:“在这道窄门中,80后影像艺术家靠什么活?”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6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