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18字,读完约9分钟

2月6日,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北京站新闻发布会在尤伦塞现代艺术中心召开,此次策展团队总策划人邱志杰、联合策划人鲍里斯·格罗斯、简·霍夫曼、张颍仁共同出席,了解此次双年展的主题“再发电”

评论和总结

自1996年举办以来,上海双年展以上海这座城市为母体,共同诠释世界艺术界在城市快速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坚持探索现代艺术开放方法和本土内涵的主旨。 进而体现当代艺术在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研究中的积极意义,构建独特的文化话语体系,架起当代艺术与大众的桥梁,将思维锋芒埋在一代人的记忆中,影响一代人。 经过这八次努力,双年展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快速发展格局和文化定位,在如林的国际双年展上树立了鲜明的风格和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思考方法和生动的政策展思路。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

经过8次经验,上海双年展的企业品牌逐渐树立,得到了完善和提高。 民众的狂热高涨、参观人数的增加、媒体越来越积极地关注报道等,一切都是最好的说明。 我们记忆犹新的是展示场内人群拥挤的样子和观众们对展览会的热情。 2006年,上海双年展创造了28万人次的参观记录。 2008年,上海双年展创下了单日观众超过万人的记录。 参观者不仅有专家,还有许多普通市民、青年学生和白领。 可见上海双年展迄今为止致力于的现代艺术教育和普及宣传已经卓有成效。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

二、

移动和变革

年的上海双年展又迎来了龙年的飞跃,迎来了历史性的文化变革。 这次,上海双年展面临三个“变”。 第一个“地址变更”是,从赛马场到电器厂,从历史殖民地的遗迹到新开发的江畔世博园的新地址,变更了地址。 第二个“变量”是身体量在变化,未来的身体量会变成原来的三倍。 三是“变性”,从封闭式展馆到框架式现场,从历史殖民文化反思之地——赛马场,到民族工业自我记忆和自我建构的地方。 随着上海双年展和上海美术馆(微博)分别迁入新址,隔江形成两岸双珠的格局。 搬迁带来新的契机,带来对上海双年展自身责任和历史机遇的新思考,也带来上海双年展的战略变化。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

这次搬迁的背后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质量的提高,是上海文化建设的突破性快速发展,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制定的隔江双馆宏伟机制。 这种双馆机制是上海世博会城市关怀的重要延伸和深化,是上海这个国际大城市促进文化大繁荣和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上海继续振兴中国文化使命、肩负改革开放时代重任的宣誓。 这样的变革契机注定备受瞩目,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期待着上海双年展把握这一契机,探索新思路,突破世界双年展困境——体制化、奇观化、娱乐化、庸俗化的困境。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

三、

主题和政策展

(一)学术主题;

“再发电”是这次双年展的主题。 这个主题的形成与上海双年展的搬迁、上海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建设密切相关,天然适应了原南市电厂、世博会“城市未来馆”的改造与重新启动。 这个建筑的文脉,紧接着内在地包含着涅槃和再生等一系列议题,展示着能源集聚与历史兴衰之间的深刻联系。 因为它是城市能源的引擎,是物理能源的发电,所以今天,它将成为城市思想的策源地,成为文化能源的引擎。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

“再发电”不仅仅是将发电厂移动到远离城市的地方,也不仅仅是对思想能源的诗意阐明,而是对我们生存方式的资源因素的反思。 当老电厂再次启用时,它输入到我们的社会互联网的不是以前传递的电能,而是激活共同体内的能量精神脉冲。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

共生是能量,他人是矿床。 我们必须从另一种能源的方法,即共同体的关系中寻求能源。 不像我们小时候寒冷的冬天,总是烧煤取暖,而是互相倚着。 能源不是等待被挖掘的秘密,而是来自共同体意识。 别人和我们的不同,会成为我们能量的源泉。 这是因为保护他,保护社会,是真正可持续快速发展的计划。 只有和别人共生,各民族共生,文化多样化。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

能量来源于共存的方法。 这是因为我们关注有“发电机”能力的艺术家们和知识生产方法。 这些艺术家的工作贯穿着个人和群体、他和自我、劳动和创造、日常和奇迹,这是我们关心的核心。

(2)主题展

主题展由“跟踪”、“复兴”、“造化”、“共和”四个板块组成。 这四个板块分别关注作为社会动员者的艺术、作为历史重访者和改写者的艺术、作为能源变压器和转化者的艺术、作为社会组织者的对话和交流艺术,形成了一个主题链。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

一、资源

。 

这是关于文化和思想资源的倒退和变革。 关注各地艺术教育、开放学院、教育剧、教育家、动员者——艺术家的个人工作。 这些发电机的常规艺术活动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2、revisit

复兴

这部分是关于文化和历史遗存的涅槃和复兴。 聚焦废墟再生、各地工业遗址和社区改造、手工艺复兴和乡村建设等,展示对世界各地历史的重访和重建努力。

3、reform

造化

这是关于现代生活和文化生产的转变和化成。 艺术家把自己的工作变成了能源生灭、集散、转化的检测器和变压器,他们在末世学和未来学的张力之间,就像改造哥亚号舰艇一样,通常从未停止过。 他们的事业成为与造化平行的过程。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

4、republic共和国

这是关于文化交流中所有人的共振和共和。 共和是能源的网络、共振,关注艺术家、艺术家、艺术家和普通人之间如何构建活力共同体,相互滋养、周济,开展共同劳动和创造。 这样生动的自我组织重新构筑了社会的基础。

(3)特别展

、《上海方舟》

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迫害犹太人,对纳粹的淫威恐惧,欧洲许多国家排斥了犹太难民。 现在,上海向犹太难民敞开大门,让约3万犹太难民在上海逃离了困难时期。 二战避难犹太人拍摄的上海老照片包括避难犹太画家大卫·布鲁姆的作品展,展示了人类在灾害中是如何依赖的。 这个特别展既是对主题展“共和”板块的呼应,也是对上海这座伟大城市的敬意。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

2、《中山公园计划》

中国以前流传着以宗族血缘为纽带,社区公共空之间是宗族祠堂。 农耕时代结束后,中国以前传下来的社会在现代国家重新组织的变革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公共空之间的形式,遍布中国城乡的中山公园无疑是典型的例子。 中国各地的中山公园在1927年孙中山去世后,各地将民间园林、前朝皇家苑等改造为公园,其本身就是将家族血缘认可转化为国家认可的过程。 在中山公园相继建成的过程中,中国的“百姓”变成了“公民”。 这个中山公园计划是对生活在沿途城市的人民记忆的采集和对民族认可的古典技术和现代技术的反思。 对应着在主题展的“共和”和“复兴”中对历史访问的重要性的强调。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

(四)城市馆

城市馆模式的使用是这次上海双年展的重要举措,并以之后的上海双年展探索为常规模式的可能性。 此次将城市馆模式纳入上海双年展框架,既是上海双年展固有问题线索的逻辑推进,也是新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空之间提供的物理可能性。 目前,这一构想得到了孟买、伊斯坦布尔、德黑兰、香港、台北、乌兰巴托等多个重要城市相关合作机构的积极响应。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

(5)开幕表演“触电”

在开幕之夜和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多媒体表演将现代馆变成感性的互动、能量共振的剧场。 出现在美术馆主入口立面的超大型多媒体3d mapping投影表演除了追溯这座建筑物的前世今生外,还将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戏剧、现代舞、行为艺术、多媒体迷幻灯光秀、互动表演等。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

(6)教育项目“圆明学园”

这次双年展的主题,已经内在地包含了教育的核心地位。 为此,我们将各类国际双年展常见的理论研讨会、讲座、交流编成了短期学院框架。 这是中国美院跨考媒体艺术学院的秋季学院,将在上海双年展布展期间开班。 我们邀请国际知名专家现场授课,开展网校教育。 学生结业后获得结业证书。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

(七)策展小组

这次双年展的框架很丰满,项目多样。 因为这个政策展队伍比较庞大。 策展小组采取三级结构。 由“总策展人”邀请国际策展人形成“联合策展人”团。 是这次上海双年展的智囊团和艺术家提名团。 另外,多种多样的城市馆和特别项目邀请国内外规划人员担任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展览的实施。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

战略展小组:

总展人:邱志杰

共同策划人:鲍里斯·格罗斯、简·霍夫曼、张颍仁

四、

亮点和创新

此次上海双年展出现了场地流转、模特推广等诸多新局面,靓丽点极多。

(一)上海双年展落户上海现代艺术博物馆,把握转型契机,完成自我更新和提升。

(2)主题设定对应性强、社会倾向明确、充满活力的“发电机种”艺术家登场。

(3)首次使用城市馆模式,向国际型双年展继续前进。

(四)特别项目设置社会动员面广,联动东南各省,波及两岸,触及历史深层。

(五)开幕多媒体表演感性热烈,蕴藏着许多惊喜,值得期待。

(6)理论研讨用短期学院的方法正式授课,以社会服务为重点,强调文化思想的资源作用。

(七)尝试艺术家担任主要策划人、强调展览感性体验、规划展团队合作的新模式,探索独特的规划展方法。

标题:“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6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