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29字,读完约6分钟

杜晨薇

293年前的仲夏,一场猛烈的风暴袭击了杭州湾以北的陆地。 7月18日这一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雨不停,风也不停,浪花将原本脆弱摇晃的土坝猛烈敲打至“不坍塌”。

无论怎么想,雍正帝在自己上任的第二年,就遇到了这样的大灾难,连父亲康熙在位期间建造的海防“遗产”也点燃了。 更要命的是,土塘决堤,海水倒灌,当地沿海民居全部被冲走,农田被淹没,老百姓不说话,哀鸿遍野。

这个曾经痛苦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奉贤,金山沿杭州湾一带。 但是当时土塘被破坏的证据早就被海水洗干净了,雍正帝很快派出吏部尚书苏轼到达现场调查,制定了新的海防建设计划,也就是保留了迄今为止的华亭东石塘。

1996年,奉柘公路路基下坡,被埋在奉贤柘林境内百年石塘中,有4.5公里长的重见天日。 2002年4月27日,市政府批准为“上海市文物保护机构”。 至此,华亭东石塘成为上海市最大的不可移动文物,俯瞰山河大地,仰望日月光华。

“这里如今屹立上海最大的不可移动文物”

记者沿着长长的石塘到访,发现了不知名的片段和尚可以触摸的史迹。

300年前的“高质量工程”

华亭东石塘,顾名思义,是用石材做的堤坝,可以经受海水的冲击。 并且,如果有从海上进来的倭寇,还可以挡住明枪的暗箭,保护一方的苍生。 雍正帝说,土塘扛不住事,都修成石塘,世世代代平静,能体现我老百姓的心情。

“这里如今屹立上海最大的不可移动文物”

现在看来,雍正帝的“心情”正好。 近300年过去了,华亭东石塘依然直立,足见工程质量过硬。

说到古石塘的建设,一个体就是雍正被派往灾害现场的苏轼。 这位朱轼在康、雍、干三朝当官,是极人臣,曾任干隆的帝师。 除了品格高洁、博古通通今日外,最大的优势是富有创新精神。 人事部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长,精通建筑学、交通运输学、会计学,自主设计了坚固性价比高的“鱼鳞条石塘”方案,将完善的条石和碎石子混合铺设在石塘上。 在离石塘不远的地方,沿着石塘挖了一条河,用于运输重达千斤的石材,节省了开工时间和成本。

“这里如今屹立上海最大的不可移动文物”

但是,雍正一朝也不愁钱。 工程中期,朝廷下达传令,剩余的石塘宁可用好的条石建造,也可以用铁榫、铁栓掐死上下左右的方法,将石塘连接成整体。 间隙中,被白灰砂封死,索性修下了巌若金汤万世之功。

今天人们看到的华亭东石塘,是用所有条石建造的段。 历经三个世纪,石坚壁亽依然。 据当地人报道,10年前附近居民曾试图偷偷揭下石头作为房子的基础,但发现高约4米的石塘几乎没有松动的迹象。

通过时空的对话

据史料记载,古石塘“西至金山龙珠庵、东至华家角(今柘林镇奉海村)、通长7467丈6尺”约25公里。 从这个意义上说,漫长的遗迹很可能还埋在地下。

柘林镇文物保护运营商王正荣是提出这一合理假设的专家之一。 他认为,沿着暴露的4.5公里向两端延伸寻找,在与石塘相连的地方,地势没有明显下降,“下面可能还有什么东西”。

但是,由于历史悠久,任何可埋藏的石塘位置都已经修路盖房子,再挖下去很不容易。 幸运的是,可以看到的4.5公里的华亭东石塘已经留下了石头外的“宝贝”,供后人探索。

记者见到王正荣时,凝视着从古石塘挖掘的24块石刻。 今年6月,王正荣与其他文物保护商重新出发华亭东石塘。 他们发现,由于石材保留得很好,上面雕刻的文案和象征纹饰也清晰可见。

这些石刻文案有大量楷书、行书的标题。 例如“海国长城”、“果波不扬”、“悠久无疆”,这个石塘就像海边的长城,有了它,海浪就不会再涨,保存得很久,万世无疆。 《禹功重光》《恩膏普被》是雍正修石塘的事,就像大禹的功绩再次得到发扬一样,老百姓也能蒙上恩泽。

“这里如今屹立上海最大的不可移动文物”

读了这些文案,就像和当时刻文案的人对话一样,在心里引领神会,王正荣说。 特别是看到了当年人留下的期待和预言,今天真的实现了。 确实空有穿越体验的时候。

另外,标题中还详细记载了海塘工程中的编号、阶段、监察者、承筑者、日期。 在石塘以南发现的多个“河口界碑”中,也如实记载了海塘的建设技术、工匠的名字等新闻,仿佛一切都可以追溯到上面。

沉默的石塘

石塘的作用在300年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起初,它是上海南部地区海防和抗倭的重要“堡垒”。

之后,陆地开始扩张到海面。 石塘外又诞生了新大陆,面积越来越大。 原来石塘内的原住民从“沿海居民”变成了“近海居民”。 然后,新大陆也有新的移民到访。 古石塘成为了矗立在原住民和移民之间的天然屏障。

王正荣说,这些移民最早来自浙江岱山岛。 大约一百年前,他们举家搬到石塘外的新大陆,建起茅草屋,靠渔业和日照制盐为生。 石塘原住民,当时已经过着织布耕田的农业生活。 由于长时间隔着石塘,国内外的人很少交流。

随着移民越来越多,石塘外的居住规模越来越大,仅柘林镇区域内,就形成了今天的冯桥村、渔业村、军营村、夹道村四个村。 此时,石塘已无法阻止两地居民的融合和信息表达,结婚、贸易等行为普遍发生,南上海方言开始渗透岱山移民区,岱山特有的海盐日晒技术也逐渐被移民传入内陆,石塘如虚设,不分内外。

“这里如今屹立上海最大的不可移动文物”

近年来,目睹石塘变迁的沿线村庄居民也逐渐迁移。 石塘北侧成为表达信息的奉柘公路,南侧新建了大学校园。 如果没有标识的指示,很少有人关心这个“上了年纪”的石墙。 此后,被称为“上海小长城”的华亭东石塘只有旅游和历史研究的价值,不再发挥实效。 请考虑一下。 如果石塘会说话的话,那可能是老龙钟老人。 滔滔不绝地告诉你他曾经的辉煌,他目睹的沧海桑田,以及今天波澜不会再起的宁静岁月。

“这里如今屹立上海最大的不可移动文物”

图源:杜朝薇摄影内容图杜朝薇摄影栏主编:黄勇娣

来源:上观信息

标题:“这里如今屹立上海最大的不可移动文物”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6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