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574字,读完约14分钟

资料来源:大收藏家

张伯英( 1871-1949 )、字勺农田、一字少溥、谱名启让、别署云龙山民、榆庄老农、晚期东涯老人、老勺叟。 室名远山楼,小来禽馆。 徐州铜山县人,中国近代着名书法家、收藏家、碑文都鉴定诗人、学者。

天命不在政

张家是徐州望族,祖籍浙江绍兴。 明嘉靖年间,张伯英十二世祖张棋渡江渡淮,徐州铜山县风水好,遂从家衍、子孙繁衍,后成为望族。 张氏的诗书传世,雅致平和。 张伯英的父亲张仁广(字滘原饰)、纳富为通判,在河南居住30年,善语章、尤喜书法,手不释卷。

“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清同治10年( 1871年) 7月24日,张伯英出生于江苏徐州铜山县三堡镇榆庄村,兄弟4人,分别为张伯英、张仲警察、张叔庚、张季遵。 祖上、父亲黄原、母亲陈夫人持家,自黎明起,打扫院子,自奉俭约,法苏辞严,全力支持诸子入学,日催收,耳提面命。

“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张伯英和叔叔张从仁(字云生)同龄,幼年时在萧县李辅中家的补习班上学,受徐忠清的课,与其子徐树铮(字铮、民国大将,1919年用两个团的兵力夺回蒙古)是同窗生,任教于补习班老师张永传

张伯英生有异禀,有幼承庭训、读书成瘾、写字的癖好,10岁时写颜鲁公《勤礼碑》已经很有气象,得到长辈的赞扬,弱冠时诗文、书法已经崭露头角。 张伯英还受教于精通书画的外叔叔陈逊齐,因此在丹青金石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光绪13年( 1887年),丙戌科探花、翰林院编修、金坛人冯煦应徐州知府桂履真(字中行)的聘任,出任徐州云龙书院山长。 伯英17岁,之后为了冯燊入弟,获得了很高的奖励,被称为后起之秀。

1902年清廷参加“庚子辛丑恩科”考试,张伯英和张云生考入金陵,叔叔侄子在该科举行,传诵佳话。 年,张氏叔侄为了维持家计,开馆授课,桂中行知府将伯英召至彭城,伪馆舍(徐州府学)常在刺槐下读书。 张伯英之后也在江南水师学堂学习。

“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1911年,张伯英设在南京下关铁路局,与徐树铮在同一公寓。 张伯英在广州南游后,回到南京,办了几年馆。

1914年,段祺瑞担任陆军部长,徐树铠担任陆军部次长,聘请张伯英担任秘书。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段祺瑞担任北洋政府临时政权,张伯英受徐树铨推荐出任段祺瑞执政局副秘书长。 1925年,徐树铮被暗杀身亡。 徐世昌、张謇等人曾为徐树铮送过挽联。 主题几乎都是为国惜才,只是张伯英发的挽联是陈绪的巨大弱点,“孔文举(孔融)早慧非祥”。

“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在公务之余,张伯英兼任徐树铮所进行北平正志学校的教学,教授国学和书法。

1926年发生“三一八”惨案,张伯英目睹官场腐败黑暗,毅然引退,从此不再涉足政坛,开始了魍魉字治印的书画金石生涯。

1937年“七七”事件爆发,平津沦陷,敌伪要人王克敏多次邀请张伯英担任假职,老师都拒绝了。 日本人想用2万银元(一种说法是10万银元)购买氏收藏的王羲之《十七帖》,但张伯英看到若粪土后断然拒绝。 张伯英还多次寄给徐州假市长叔叔张云生一本书,建议他做假事。

“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1949年,张伯英因贫困病死于北京,葬于北京香山。

清末民初书法四大家之一

张伯英一生酷爱书法,年轻时从颜体开始,学习魏碑,卓然结婚,世人称为彭城字体。

张伯英在楷书上最有成就,也擅长篆隶。 他的书法古无泥人,不谄媚现在,富有创新精神。 其楷书结构严谨,不死板,字体整齐,四周整齐,宽雄放,结构紧凑,内多而有力。 行楷朴素秀逸,古拙自然。 张伯英非常随便地写碑文,几百字的大楷不划线,从头到尾一口气写完,但是分行的布白,范围的大小不符合利润。

“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对于其书法造诣,启功先生有里面的评论。 “点画稳重,雄壮,做楹联大字,就像信纸上一样,特别不能刻意用力。 始警勺翁是书法之功,就像熔铜铸鼎一样,只指臂间,不知道其力如何运至斯境。 ”。

当时,张伯英每天写龙门造像的精品,写了几本书捆在一起,放在床底下。 他提议卖掉家人,主张伯英不可以。 后来,北邛魏志越出土,越美丽越龙门,伯英整天临摹。 因为该碑的名字传播得很远,所以写墓志的人不断,市场上伯英所的本墓志拓本很多。 工厂的随便看,一开始以为是新发现的,看到金字,方知是乃伯英的书,大为敬佩,不由得赞许地说:“看到北方本家的八法之妙,已经融化在老师的手指之间。”

“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清末民初之际,张伯英与赵声伯齐名南北两家,与书法大家王书衡、傅增湘、华世奎、郑孝胥齐名。 萧山着的《清代通史》是孙中山、蔡元培、张伯英问题署的书名。 至今,琉璃厂西大街的“观复斋”、东街的“墨缘阁”牌匾,都是张伯英所的书,依然挂在高高的门前。 天津巨商常子萱将张伯英着的《永宝斋》的额度带到了台湾,至今还活着。

“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老太太对旧缘还谈不上浅

碑帖用于书法。 张伯英是民国时期重要的碑文收藏家,收藏来源广、经办人多、珍品多,而且善于编纂经办人碑文。 他了解到他一生“老妇人古缘尚不浅也”的情况,对碑文的宝藏喜爱和收藏从幼年到年老没有改变。

张伯英从小就对碑文有趣,是因为和它的家风有关。 张伯英的父亲喜欢碑文,经常收购珍贵的版本。 张伯英在《帖平淡远山房法帖》中写道:“予十二岁(设为一八八二年)、先君归自汴(河南开封)、行笈中册页开的是潘曾莹、张的万题松雪(赵孟頫)汲暗传者,不知道为什么会散。 张跋有“吾乡李氏平远山房石刻”的云。 ”。

“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萧惨淡碑·萧秀碑阴》是张伯英18岁时的收藏品,用五银饼在碑屋里购买:“光绪己丑(一八八九),先府君带他到同族哥哥维周、族侄子慈阴应江宁省试看。 考试竣工,偕哥,侄子游状元境,碑屋看到这个,爱受不了,需要银五饼,哥哥、侄子各收其假的一个。 先府君笑着说。 “汝之所以喜欢这无用的东西,是出于同游吗? ”。 过去的事就像现在,现在已经60岁了(自己丑年19岁,冬天和女人结婚)。 ”

“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担任公职期间,张伯英收集了许多碑文善本,为今后碑文的考证和研究积累了实物基础。 此时,为了防止善本流失,他不惜金钱,全力搜索大量珍贵碑文的拓本。 此后,捐赠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留存的《牛耕图》和《纺织图》是反映汉代男耕女织农业社会的极为罕见的实物图像资料。

“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慧眼可知书圣二帖

清末民初,世值动乱,国宝物流在民间、工厂非常多,张伯英极力购买藏保护。 最受世人称赞的是张伯英在那一年购买了藏王羲之的《这件帖》和《十七帖》。

注释:昨天□发生了这样的事。 和勋爵一起工作,一切都无法读取。 但是,不能成长。

摹本【摹本】三行,二十个字。 王羲之,草书。 铜伯英藏

《此事帖》的三行二十字刻在《郁冈斋帖》、《经训堂帖》等上,鉌上刻有金章宗《明昌御览》等数印,以及黄庭坚、黄伯思诸家的观音,明宽题跋:“右军此帖所只有二十字,金源御 陈演绎也曾说过:“右军《此事帖》三行,笔如游龙,也就是笔书。”

“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书王羲之的书法,唐朝之后一张白纸都没有了,我们也只是从唐人的榜样中领略了他的书法风采,这本《这件事帖》是唐代的典范,大方、笔顺、雍容散漫。

《十七帖》更是宝中之宝。 王羲之书法的代表作,自古以来推《兰亭序》、《集字圣教序》和《十七帖》。 《十七帖》收集了王羲之尺派遣的二十九种,多为蜀地益州刺史周抚者,源远流长,是王书中最可靠者,其书法精湛,自古以来为草书圭,是各代写草书的典范。 唐代的张彦远、宋代的黄伯思称“十七帖”为“逸少书中的龙”。

“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释文:十七日先书邛司马未即日得到足下书作为慰先书,应该将复数字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作为逸民的怀久吗,足下为什么要重复与此相似的梦话?

《十七帖》自古刻本甚多,不下一百种。 张伯英得原藏内府,民国六年( 1917年)外流,张伯英慧眼识宝,在北京隆福寺书店购买。 在这帖的最后,刊登了跋语“支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书、臣褚遂良学校无失”的二十字,在跋语上方写了“敕”字。 这是唐太宗从王书尺派遣中选优、宸笔助学、公布天下而写的,由此可见《十七帖》之罕见。

“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启功先生感慨地说。 “这么枣本的第一次拓,没见到勺子翁真鉴,山阴的样子,后来消失了,这么胜缘宁不当写书了吗? ”。 张伯英的父亲张仁广也很有鉴赏力,他去北京看完这帖后,大加赞赏,日夜在展上玩耍,然后赞许,很常见。

“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张伯英在获得《十七帖》七年后,收到清代名家包世臣《十七帖疏证》的手稿,1927年收集逸少二帖的累翁手稿,在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并将书名《右军书范》两幅国宝提交给世人。

1926年5月27日,张伯英一家搬到什刹海畔的“东涯老屋”。 它的位置在银锭桥的西边,“桥西草堂”的别名烟袋斜街北官坊口十三号(新番地29号),书房号为“小来禽馆”。 明代著名书法家凯特精通知识帖,编辑《来禽馆帖》10卷。 伯英得了王羲之《十七帖》,帖中有“来鸟”等词,追赶邢顿,因此被称为小来鸟馆。 之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了《宋拓王义之十七帖》,是张伯英所的珍藏者,卷头有《铜山张氏小来禽馆》的印章。

“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张伯英在民间可以了解书圣二帖,不存在偶然的原因,但决策的因素是其学识和鉴赏能力。 启功在《张伯英书法集》的序言中说:“物聚所好、前贤有明确的说法,每次聚集在法书名拓、勺翁门下,都会受到实由识力的影响。 因缘又是次”。

“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收获石墨一定要有至高无上的东西

张伯英收藏碑文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学习和研究,不是为了自己。 他一贯重视碑文的文献价值和书法价值,经常收藏具有书法价值或独特文献价值的碑文,这也体现了他独特的收藏态度。

张伯英收藏碑帖的标准比较高,《庚午消夏录曹景完碑》中说:“领取石墨需要无上的物品,普通人不会不知所措。 所以,它的价格一直有很大的差距,不是几种方法。 ”。 这表明了他对收藏的一贯态度。 但是,面对自己心仪的同时又很难得到的苏东坡时就另当别论了。 《庚午消夏录东坡诗刻》云:“坂公墨迹已不在焉,每次看石刻必收其所好,不论其劣,冀有善本耳。 ”。

“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张伯英收藏历代名家碑文第一,除苏东坡外,他最喜欢的是明朝的董其昌、清的刘墉,对这样的收藏也是双重重要。

张伯英很重视碑刻工做得怎么样,《说帖经训堂法帖十二卷镇洋毕氏本》云说:“刻帖之要、择精、描摹之善、刻手之不良,都失去了神采。 ”。 《说帖快雪堂法书五卷涿州冯氏本》中写道:“古刻不详其出,观者无自由取证,明刻书帖放大率如此,则无法专攻快雪。” 这样,刻工无论如何都是他始终在意的一面。 因此,张氏在鉴定、收藏碑文时经常会刻画木匠的一生,这与以往的鉴藏家将刻匠视为工匠而忽视的态度不同。 张伯英把刻工艺视为墨迹转化过程中最困难、最重要的地方。 因此,他总是注意工艺,地位仅次于书法创作。

“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张伯英也经常卖自己喜欢的收藏好的碑文,自称“易米”(换钱买粮食)。

关于《易米》的记述,碑帖题跋洛神赋(残本)中写道:“玉版进入清内府,浙中多翻印,其精者乱真。 余蓄张笠城、毛意香两本,各有问题认识,百年前被称为稀有,但现在知道易米了。 壬戌中秋的云龙山民伯英》《庚午消夏录郑固残碑》云:“予斋汉碑精本像《史晨》《孔宙》《礼器》一样,绝非唯一,前后易制米,是时劳之梦。 现在佳本已经不看了,也看不见了,但是买不起破直钱的人,为了安慰旧眼,是学生的学习。 这本《郑固碑》还是一本有点旧的书,被老鼠咬了,不是西藏碑的房子。 ”。

“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这样的记载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张伯英手上的碑文收藏很多,也经常为了生活而出售。 1933年,张伯英在卖字的润格上写道:“魍魉字活着没有拉伸纸张的余地。” 穷人深切感受到,经营补屋诉说着那个困难。 ’可怜的是,直到他在1949年去世,建造能把这张纸拉长的小书房的愿望也没有实现。

“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张伯英碑文的收藏以古代流传下来的文人雅好和学习为目的,接受购买、交换、祖先的保留,与朋友交换,之间也有强烈的感情。

碑帖的冠冕是无法辨别书帖真伪的

张伯英博学好古,特别是书法、金石、字帖鉴赏造诣极深,在鉴赏和收藏界享有极高的声誉,素有“碑帖之冠”之称。 他真是又假又不舒服,素受学者推崇。 自己说:“平时没有其他技术,只是接受家训,不会失去任何辨别书帖真伪的东西。”

“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翁方纲、张廷济是赫赫有名的大收藏家和鉴赏家,在碑文鉴定方面取得了优异成果,举世公认。 张伯英在跋《黄庭十三行合装本》时说:“……鉴帖不能只靠纸墨,宋精拓可以模仿乱真者众。 没有说前辈翁苏斋、张叔叔都有眼睛,其误以近时为宋拓,翻原石者非一人。 我在鉴帖上一定要征集博考,不重视名流题跋。 徐森玉说预藏物没有假的,盖子用耳朵充耳不闻。 ”。

“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张伯英在《说帖》中提出《三希堂法帖》的许多伪迹后表示:“我现在不打算指出前人。 因为考古必须实事求是,不允许丝毫牵引,所以要一一指出清除观念者的困惑。” 这是真正学者的严谨态度。

张伯英在审定《清芬阁米帖》的米芾作品时说了一个故事:“预审这帖,某君说:“子居然看到米老秉笔,挂其真伪,说自己不会失去,能作为什么证明?” “现在,穿着我的冠冕袍,学着我的举止笑着,拿着我的名字小李,你在想我吗? ”。 听者放声大笑。 像书一样,像它的脸一样,形态可以模仿,但其性质的骨架都是各自固有的才能,一点也不能借用。 古书真伪未必知道,如果苏、黄、米三家不管墨迹石刻,乍一看就能判断,就像日与人在一起一样,冒名顶替,不施其技,不可掩盖。 ”

“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1935年元月,张伯英应邀参加《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法帖提要》编撰,当时65岁。 这是清末魏源至章太炎时代的第二次大规模持续维修,花了三年多的时间于1938年5月完成。 《法帖提要》,其书共7卷,洋洋百几十万字,仿照四库提要的例子,从宋到清帖共刻512种,穷源流流,分析优劣,是中国现代书法碑刻学界的权威着作。

“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张伯英是宋金石学家赵明诚和清大学士翁方纲之后的另一位“金石”巨匠,在延续清干嘉学派遗风的基础上,成就了纵观古今的书学评论地位,他晚年所写的《法帖提要》和《帖杂咏》影响了后世,并对启功先生的碑文进行了考证和鉴定。

标题:“张伯英:慧眼能识书圣二帖 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7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