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71字,读完约8分钟

欣赏虞定良的白杨动物雕刻,可以感受到他非常鲜明的风格。 在形状上,在准确和夸张之间自由游走。 综合运用技法、融汇石雕、根雕、象牙雕、浮雕、圆雕、镂雕等多种技术。 在内涵上,在熟悉的动物主题素材和现代理念之间找到结合点,表现现代生活。 因为这座虞定良雕刻的牛、马、鹿、羊栩栩如生,构筑的山、坡、峰、陡峭的群山,加上不同的构思,构成了他神奇神秘的动物世界。 在采访中,他感叹材料是先天性的,有生命的,创作是后天的,用我们的技术满足材料的愿望,但现在很多人都颠倒了两者的关系,割裂了,分离了。

“虞定良的黄杨木动物雕刻(图)”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刘丽琴

开辟自己的道路,热爱动物雕塑

虞定良出生于木雕艺术之家。 父亲是乐清白杨雕刻大师,曾任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子接受了父亲的工作,虞定良和哥哥虞金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雕刻艺术之路。 之后,兄弟俩相继评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门两大师”又成了佳话。 与父亲和哥哥不同,父亲和哥哥都擅长人物雕刻,而虞定良在动物雕刻上开辟了自己的道路,在他的雕刀下,飞翔的马、格斗的野牛、驯鹿、健壮的熊、聪明的猴子……栩栩如生。

“虞定良的黄杨木动物雕刻(图)”

由于“为动物雕刻”的艺术渊源,虞定良说:“当时哥哥进入白杨雕刻厂进行人物雕刻,所以我去学石雕。 石雕特色是材料施艺,以山水花鸟为主,依托镂空妙技。 1969年,哥哥参军,将哥哥的职位放入木雕厂,开始将石雕山水花鸟、动物主题素材、镂雕技法与白杨雕刻结合起来。 ”。

“虞定良的黄杨木动物雕刻(图)”

另外,动物对雕刻的乐趣,也来源于喜欢亲近动物的本能,“从小爸爸就给我做基础训练,经常做泥人。 但我经常在爸爸不在的时候捏动物。 无论动物在灵性上还是感情上,我都喜欢它们的真实和纯洁。 想通过动物来表达人的感情和内心世界”。 正因为了解动物的“人性”,虞定良终于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那时,我白天做完工厂的工作,晚上雕刻动物,一借资料就陶醉了,拔不出来。 ”他说

“虞定良的黄杨木动物雕刻(图)”

喜欢雕刻牛和小品的情调

但是,在资料匮乏的时代,通过阅读文案和照片,还学习了感性的东西,以前流传下来的民间工艺美术也与现代美学观念大不相同,限制了创作。 真正使虞定良在动物雕刻艺术道路上一步步成功的老师是动物雕刻艺术家周庆鼎教授。

“虞定良的黄杨木动物雕刻(图)”

虞定良说:“1978年,我在动物写生训练中接触到周庆鼎教授。 周教授看了我的泥稿《奔马》,兴奋地说:“好好握着,我把它作为这次培训班的成绩带回美院,让美院的学生们看看,让年轻的民间艺人能做出这么好的作品。 ”。 之后,周教授经常提醒我,要制作动物素材,你的老师是动物,要多接触动物,感受动物,了解动物,投入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去研究。 ”

“虞定良的黄杨木动物雕刻(图)”

这次短暂的训练,给虞定良带来了一生的利益。 训练一结束,他就开始了新的构想。 1984年,白杨的雕刻作品《角斗技》展现了两头野牛的角斗场面,靠在上坡的地势上,利刃锐利。 走下坡路的勇猛身体,用力挽回劣势。 在头拱顶之间,力量的努力、意志的对抗都在一瞬间固定下来,改变着白杨雕刻精巧柔美以前的传承风格,以宏大的外形、粗犷的刀法、豪放的气势,赋予新的审美体验。 此后,虞定良佳作层出不穷,《大地》、《父子情》、《奔》、《朝阳》、《羊群》、《吉象》、《珠穆朗玛》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虞定良的黄杨木动物雕刻(图)”

在众多杰作中,虞定良对“牛”表示宠爱。 在《大地》中,他以娴熟的圆雕技艺,描绘了不断奋斗、又踏踏实实的耕牛形象。 作品以三角形山体为第一结构刻牛,刀功开合有法有起伏,借鉴中国山水画线条刻牛体褶皱,不仅形式感强,而且本身力量加强,显得激烈圆润。 在《珠穆朗玛》中,他以西藏特有的牦牛为形象,通过山和牛浑然一体的概括,展示了天地造化的伟大、纯洁。

“虞定良的黄杨木动物雕刻(图)”

诚然,与小巧的桌上装饰相比,虞定良雕刀下的动物常常置身于自然情况中,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虽然原本以动物为主题的素材难以表现现代生活,但虞定良凭借巧妙的创造性和设计,总能找到现代理念与自己熟悉的动物形象的结合点。 例如《大山情》系列的作品有8部,分别是狮子、鹿、马、熊、大象、猴子等多种动物在不同情况下的生存状态,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呼吁人们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与牧歌式的小品情调相去甚远,虞定良在木雕动物造型的探索中,创造了一种更能审视内在品位和视觉审美的独特风格。

“虞定良的黄杨木动物雕刻(图)”

虞定良——

对话

雕塑动物结构不准确

广州日报:据说看人物雕刻的诀窍是看脸和手,动物雕刻的难点在哪里?

虞定良:以前流传着人物雕塑。 他穿了衣服。 必须用裸体部分的脸和手来表现动态和神韵。 其结构是否准确,表情是否自然生动,最要测试作者的实力。 所以,没有被衣服遮住的人物的裸体造型和表现是最困难的。 动物就像“人物裸体”,不仅是肌肉,还包括皮毛、所有的肌节,结构必须正确。 在民间技术方面,动物的主题素材很多,但是专门研究动物的人很少,这是仅限于结构和基本功的问题。 结构性的问题不能处理,很多东西不能做。

“虞定良的黄杨木动物雕刻(图)”

广州日报:你的木雕作品不仅生动地雕刻了动物,而且大多是大型的群雕,衬托动物的山峰层层叠叠,花草树木,看起来更有气势。 这样的作品比单体和动物的漫画作品难吗?

虞定良:从以前流传下来的白杨雕刻,主要使用圆雕,多为小品作品,放置在桌上进行装饰。 但是,我制作的主题大型作品,一个材料300斤,要制作群雕,在构思、构思的时候设计感情和主题,考虑疏密、开与合的关系,考虑视野,考虑作品的高度和视听距离的关系,还有镂空和圆雕的结合,

“虞定良的黄杨木动物雕刻(图)”

只有在所有关系都考虑成熟之后,我才能做泥稿,去雕刻。 好的材料很难来,所以不理解这个材料就不能动刀子。 我“放入”材料最长是17年,不能动它。

广州日报:关于“了解材料”,你有那些心得体会?

虞定良:材料是先天性的,它们的生命比人类长,像白杨一样的树根有几百年,每根、藤都有生命。 作者必须发现材料之美。 这是后天的,创作是后天的,符合材料而不是材料,符合材料本身的愿望,不是把我们的技术强加于它。 现在大多数做木雕的人从一开始就错了,把技术和材料本身的生命分离、分割开来。

“虞定良的黄杨木动物雕刻(图)”

我遇到过这样的材料。 整个树根弯曲到180度,有些地方几乎断了,只有线连在一起。 这种材料让我很快联想到龙卷风、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所以我在创作时就制作了与之“吻合”的动物。 他们惊恐地大叫,仿佛看到了自然灾害的到来,小动物依偎着母亲。 其他部分,我就那样保存下来,看起来像台风来了一样。

“虞定良的黄杨木动物雕刻(图)”

广州日报:需要准确的形状和艺术变形,其中的“度”怎么把握?

虞定良:艺术品不是自然的重复,不是生活的再版,而是作者心中认识的幻化和物化,独特地表现人们熟悉的、陌生的人物和动物,是精神的创造。 例如我的作品《珠穆朗玛》,就是最先崛起的山峰,仔细一看就是鞠躬的伏牛。 这里牦牛的形状是夸张的方法,牦牛身上的毛被拖在地上,就像雪山的融化一样,在形象相似或不相似之间,没有艺术感是做不好的。 艺术形象比生活原型更概括、更精致、更典型,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遵守“师造化、夺天工”的艺术规律。 “师造化”要尊重客观事物,实现“无我”“夺天工”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评价,关键是“有我”。

“虞定良的黄杨木动物雕刻(图)”

原作最用心的复制品也有价值

广州日报:收藏着黄杨木雕,原作和复制品有区别吗?

虞定良:我自己也复制有名的作品,但基于手工雕刻的属性,数量并不多。 对于这样的复制品,我想说的是,最初的作品一定是最用心的,但是之后的复制品,具体在刀和线中也很灵活,各自变化,艺术价值很高。 这就是手工制作的意思。

“虞定良的黄杨木动物雕刻(图)”

但是,有数量庞大的雕刻作品,需要注意是否是机械雕刻。 包括我们现在的红木家具在内,上面的图案如果用机械、计算机雕刻制作的话,可以批量生产,其收藏价值会下降。

广州日报:如何分辨机械雕刻和手工雕刻的作品?

虞定良:行内的人很容易分辨。 普通人应该细心。 收藏黄木雕,首先材质不美,有没有划痕,裂缝,做工,手感怎么样? 其次,要注意作品的细节,以角、弧度为重点,纯粹的手工雕刻留下了作者刀的感觉,手工雕刻以形状、方法灵活、线条流畅,机器制作非常均匀、呆板。

“虞定良的黄杨木动物雕刻(图)”

大家的介绍

虞定良,1950年生,浙江省乐清市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杨木雕作品《角斗》、《大地》分别获得中国轻工部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希望杯)。 《珠穆朗玛》、《大山情》、《走进阳光》等多部作品获得国家级金奖,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中国木雕艺术馆等收藏。

“虞定良的黄杨木动物雕刻(图)”

标题:“虞定良的黄杨木动物雕刻(图)”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7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