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235字,读完约11分钟

据报纸报道,新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被适度修缮,让我想起了墓地的铜鹰。 正好前几天,承雕刻家尹小艾见宣布,师祖郑可的作品集出版(王培波主编《郑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1月),其中载有铜鹰清晰的照片和郑可的许多早期作品。 一时冲动想谈谈被遗忘的粤籍前辈雕刻家。

“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

为了新军纪念碑的雕像

郑可( 1905-1987 )原名应能,广东新会人,出生于广州。 少年的时候去广州圣心中学校,喜欢吹长笛和手工艺。 1924年,同乡补习班同学伍千里就读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西画系。 据吴介绍,郑可认识了这个班的同学李桦和吴琨(子复),从此喜欢美术,开始自学画画。 1927年郑可赴法国勤工俭学,进入巴黎市立高等实用美术学校、巴黎国立美术学院雕塑系等,1934年秋完成学业回国。 担任广东勋勤大学建筑系室内装饰教授,在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兼素描课,加入李桦、吴子复、伍千里等组织的青年艺术社,活跃在广州美术界。

“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

图中的雕刻雄鹰是定稿后还未铸造铜之前的照片。 放置作品的室内有写着胡毅生所有者书的牌匾“黄图”,两侧放置着石膏像、玻璃饰盒等。 站在旁边的人是吴千里,当时担任“黄照文字化公司企业”的总经理。 这家企业于1946年9月从柳州搬迁到广州,设立了惠爱中路38号。 企业经营建筑装饰、石膏模型、照片打印和器材、书画展等业务,装修“郑可职工办公室”和画廊等。 铜鹰由“黄照文字化公司企业”承造,是郑可创作的作品之一。 尹积昌说,郑可当时和朋友在香港有工厂,必须兼顾双方。 铜鹰泥稿是尹先制作的,可以由郑可撰修改润色稿。 其余的扩大、变形、铸造交付、修饰等后期业务都由尹积昌、高永坚、许家光等学生进行。

“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

铜鹰安装在墓地的主体四柱纪念碑上,当时的报纸这样说道。

“当广九车到达广州站的瞬间,我们从窗户望出去,远处似乎有万道豪光,耀眼。 那是陆军新编第一军印面子阵亡将士公墓,雍容伟岸,万古凌霄。 矗立在墓碑顶端的雄鹰象征着我国民族奋起、冲天的神气,气势磅礴,挥舞着翅膀空的飒雄姿……这座纪念碑的设计者是郑可。 ”。 (香港《星岛日报》1947年9月17日)

“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

当时郑可还有很多作品,都是黄图企业承办的。 例如,香港华商总是为了庆祝蒋介石60岁,为各商户筹款而铸造的蒋介石金像。 也有张奎将军像等。 这是后来不敢提及的事件。

“黄图”位于市区中心,成为战后广州美术界的联络点。 伍千里是《天行报晚报》和《中山日报》的主编副刊《艺术周》,联系方式设定为“黄图”。 吴子复随省艺专从罗定复员回到广州,在《黄图》的阁楼里呆过一段时间,帮助组装稿子。 原“市美”校长胡根天、李研山等美术界人士是“黄图”的常客。 1947年元旦,这里举办了“黄图画廊美术展览会”,展示了以前中国的书画、篆刻、西洋形式的油画、水彩等作品。 参展画家有冯钢百、胡根天、吴子复、阳太阳、杨秋人、王益论、谭华牧、李研山、赵浩公、陈融、陈语山、黄般若、黄君壁等二十余人。 画廊是专门展示美术作品的地方,当时广州没有这样的文化设施。 举办美术展只能借用图书馆和学校的会场,效果不好。 黄图画廊的主办人说:“希望能从简陋完全进行。 由于设立了个人小规模画廊,当局希望建设大规模画廊”。 那自然是个好愿望。

“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

通过主题浮雕推进抗战

黄图的前身柳州黄图出版社是抗战时期第四战区的推进机构,伍千里任社长。 1942年,在张发奎的帮助下,伍千里支撑着该公司,成为民间文化公司企业。 郑可本来在香港开“郑可美术供应厂”,因为香港沦陷,辗转来到柳州。 伍千里在其企业增设了“蓝图建设工厂”和“郑可职工办公室”。 借助郑可的技术力量,经营建筑装饰、家具设计、铸造、石膏模型等。 当时在曲江广东省艺能专业学习美术的尹积昌,拿着吴子复的介绍信来到柳州,以郑可为师学习雕刻。 同期学的有高永坚、许家光等。 据尹介绍,所谓的办公室不过是在柳江边荒地上建造的简易工作小屋,条件相当艰苦。 郑可这个时期的雕刻作品以“光复桂南纪念碑”和“无名英雄像”等为主。

“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

伍千里通过第四战区政治部的关系,提议向柳州各界民众商号捐款,建立“光复桂南纪念碑”。 集资后,由“郑可职工办公室”负责设计建设。 碑台上有两个大浮雕,一个是中国士兵在丛林中击退日寇,敌人狼狈逃窜的情景。 也描绘了战后人们回家、建房、种田的情景。 用浮雕的芦苇和野草自然地分离出几个场面”。 碑文以广西省政府的名义致函曲江上窑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邀请吴子回柳州写作。 尹积昌协助字打格,看到吴子复用所有者的书直接在碑文上写丹。 这座碑建于1944年7月,9月柳桂撤退,碑被战火摧毁。

“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

这个昙花一现的作品在《郑可》一书中首次公开了浮雕泥稿的局部照片。 是盖房子的场面,五个壮汉在石头、砌墙、锯子、油漆。 作品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人物形象写实,动作交织,紧密不乱,场面充满热情。 雕刻语言简洁有力,空之间的感觉极强,效果相当好。 很遗憾只有这张图。

“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

以郑抗战为主题的浮雕作品中,也有至今为止在新加坡制作的“新加坡抗战纪念碑”。

1937年郑可去法国参观“现代世界艺术与技术”世界博览会,次年经新加坡回国,广州沦陷后留在新加坡。 受新加坡华侨采购救济总会的委托,形成包含南洋风景、表明华侨致力于抗战事业的大型浮雕。 作品的主体是一对身材高大的男女人体,在青天白日下,女性高举鸽子和十字车(救护车),男性手持飞机轮船,背景为热带植物花草、椰子树、甘蔗、波罗等。 原计划作品送到香港铸造,因香港沦陷而未制作。 这部作品以寓意为象征的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了支援南洋地方特色和国内抗战的主题。

“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

郑既有可以用这样的寓意方法创作的作品,也有抗战前为广州爱群大厦制作的建筑浮雕。 作为这两个对称的个体,各有一个坐姿的女性人体说:“右像采取坐姿,表示稳定,左手有穗,代表穗城、农业、丰收。 右手的天平公平正直,像的左下是镇海楼,下是广东的工厂,代表着工业。 右下为粤海关,以广东为重要口岸。 左像和右像取得对偶均衡,左右手分别是飞机列车,展示了广东交通的便利,像的左下角是这座大楼的全景,下面是中山纪念碑,以广东为革命策源地。 下面的邮船表明广东省位于海滨。 作者说,这就像在4月的方克完成云彩一样。 ”。 (上海《时代画报》1937年4月)出版时的浮雕题为“建设”。

“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

广州爱群大厦高64米,共有15层,是广州当时最高的建筑物,于1937年7月27日建成开业。 8月31日,日军开始对广州进行狂轰滥炸,空攻击持续14个月,直至广州沦陷。 据说为了弱化目标,人们把爱群大楼涂成黑色。 郑可的作品嵌入爱群大厦的哪个位置,什么时候被销毁,有待材料的新发现和知情者的提供。

“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

浮雕精确地传神

郑可在建筑装饰浮雕外,像浮雕一样创作,成就非凡。 在其留法的时候去货币工厂学习了货币的浮雕和结垢技术,但还没回国,已经有很多这样的作品在国内发表。 这些作品都精确传神,有公众人物、领袖形象等,做成吊饰、徽章形式,文案数量众多,广为流传。 如1930年孙中山正面浮雕像,《良友》画报全版刊登。 1932年为纪念廖仲恺逝世7周年而制作的廖氏浮雕像之外,还有孙中山侧面像、蒋介石正面像等。 很多伍千里交在《良友》等报纸上发表,原件现在无法寻找。

“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

1934年秋,郑可刚回国,伍千里由设在永汉北路的大众企业宣传其作品。 “广州大众企业值郑可老师回国,特别是将该大作总理的浮雕像作为纪念章、纪念币、纪念明信片作为总理六十九周年纪念的礼物。 总理纪念章,法国巴黎造币厂铸造,明信片,纪念币,影子版精印。 ”。 (《广州民国日报》1934年11月1日)

“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

郑也可以为朋友造像。 这样的方法不管一格,都是大刀阔斧宽,华丽,艺术性高,比如“吴子复像”就像速记,微笔、形神兼备。 为吴千里生日制作的侧影,以中文案题名为凸字背景,加入中国元素,富有装饰趣味。

1931年10月10日,在中山纪念堂举行了开幕式。 时任省党部推进科干事的伍千里负责会场的美术装饰和推广工作,请吴子重写总理的遗书,并请郑可制作纪念徽章。 与会者说:“入场时必须凭来宾证领取一枚纪念徽章,并将该证挂在袴上以便于识别。 ”。 (《广州民国日报》1931年10月11日)

“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

艺术设计走在时代的前列

伍千里的大众企业性质与后来的《黄图》相似,经营照片印刷、代理上海大众画报,并在二楼设有展厅举办了各种展览会。 青年艺术社以此为社址,当时青年艺术社在《广州民国日报》编辑《艺术》周刊,联系方式也设在这里。 郑刚回国,有一天,吴子复、李桦等饭聚集在吴千里家,和大家分享他留下的法律心得,吴子复拷贝到《艺术》杂志上,拷贝的郑可说:

“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

――巴黎市立高等实用美术学校除了2个小时的讲座外,还在各工厂接受实习。 例如制作地毯的图案时,会去制作地毯的工厂。 地毯有机器制造得多的,也有一件三件的,但为了符合制造手续,图案的设计者必须自己去那里。

——我学习了室内外的装饰设计。 学习了家具装饰设计。 学习了陶瓷、玻璃器皿的格式设计。 学习了金银币的格式设计。 学习了铁工设计、饰品设计、丝织设计等。 我对工业实用美术很感兴趣。

——美术学院雕刻系除了练习Wei成形外,石膏和雕刻石还必须在别的地方学习,去过石膏模型工厂、大理石工厂。 (《广州民国日报》1934年10月27日)

郑可留法除了学习雕刻外,还致力于实用美术,非常勤奋,涉猎广泛,同时理论与实践兼修。 他刚回国,去静慧路省民众教育馆演讲《实用美术现在的社会地位》,接着发表《现代工业美术的轮廓》、《如何改进工艺美术》、《图书装饰的含义》、《关于连续图案制作法的探讨》等文案。 这表现出中国文化低落、中国人认知的浅薄。 所以,我相信必须使中国现代化,发扬中国的文明。 那么工业美术的重视从现在开始。 ”。 (《广州民国日报》1934年11月10日)

“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

由于战乱动荡的各种原因,郑可的倡导不太响应。 直到1951年,应廖承志的邀请,他放弃了香港的工厂,回到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 在讲台上介绍包豪斯时,他的回应也依然很少。 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人》中想起郑可时,感叹他的理论太早了,孤独得难以忘怀。

“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

但是,郑无视这些,他把毕生精力都放在实用美术上,不仅特别会说话,还作为专业人士。 此后,他被誉为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艺术设计的成果掩盖了他在雕塑行业的辉煌。

◎吴瑾、书法家、美术史研究者、着作有《青年艺术社和广州现代艺术1927-1937》等。

标题:“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7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