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8字,读完约3分钟

根据中国科学院的最新信息,目前,研究所已基本完成了“十一五”信息化发展和建设项目的预定目标。作为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互联互通、安全便捷的数字中国科学院初步建立;作为科技发展的“火车头”,它正在加速我国科研的信息化。

据报道,中国科学院的数字化可以概括为:互联网、超级计算和数据应用;五大平台:网络运营管理、信息发布、教育培训、科学传播和电子科学虚拟研究;有三个系统:信息安全、系统标准化和支持服务。

在互联网络方面,cstnet的6个骨干通道从原来的155米扩展到2.5克,国内总带宽达到8克,覆盖全院138个单位和100多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完成了53个重大科研项目和现场站的联网,形成了一个高效、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国际公共互联网出口带宽为1630米,科研流量国际出口带宽为14克。

同时,中国科学院参与的先进应用开发全球网络(gloriad)项目将其线路升级到10g,大大增加了中国、美国和北欧之间的网络带宽。中国网通承接的下一代互联网(cngi)核心网建设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后,启动了基于cngi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示范工程,标志着中国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化发展的重大突破。

在超级计算领域,中国科学院建立了由超级计算“总中心、子中心和级中心”组成的三层网格超级计算环境。中央处理器的总计算能力超过300万亿倍,而图形处理器的总计算能力接近3000万亿倍。计算能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稳定、高效、低成本的超级计算应用。

中国科学院超级计算系统作为国家电网运行中心和主要节点之一,吸引了国内外近100家科研机构的申请。目前,超级计算环境为大量重大科研项目提供了大规模计算服务,如宇宙团簇的数值模拟,有效提高了我国大规模科学计算的应用水平,在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数据应用环境建设和服务方面,中国科学院基本建成了海量数据存储、管理、数据共享和应用的基础环境,并与超级计算环境和网络环境合作,为科研信息化服务。截至2010年底,已建成一个存储容量为6.42pb的数据资源中心,形成了538个共享数据148tb的数据库,包括化学、材料、空室、天文学、遥感、人地系统、动物与微生物、融合、青海湖、冰、雪、冻土、生态功能区划4个主题图书馆,同时系统地引进和整合国际数据资源,集中提供服务。

数字化中科院初步建成 中国科研信息化提速

中国科学院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存储设施,以支持从数据采集和存储到应用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并促进科学数据的长期保存和共享。目前,科学数据网格已经在其海量存储环境中建立,提供了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平台,并在化学、生物、空科学和人地系统四个学科进行了网格应用示范。

电子科学的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信息化。中国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所“十一五”规划部署包括“电子科学虚拟研究平台研发”、“青海湖地区重要野生鸟类资源与疾病监测与风险评估研究电子科学应用示范研究——东北亚联合科学考察与合作研究平台建设”等14个科研信息示范项目,成功开发了基于先进科研信息基础设施的虚拟科研平台软件,并在多学科领域开展。

数字化中科院初步建成 中国科研信息化提速

“十二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希望通过电子科学项目的应用示范,探索建立新的科研方法,同时推动科研信息化在更多科研领域的推广、应用和发展。

标题:数字化中科院初步建成 中国科研信息化提速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3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