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14字,读完约3分钟

□邓海建

清华大学《中国市级政府财务透明度研究》的报告指出,财务披露的研究主体位于比省级财政更详细的市级政府。根据2010年的数据,81个市政府的财政透明度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43%。即使以平均水平作为及格线,大多数市政府“不及格”;按照“及格60分”的标准,只有7个城市过线,通过率只有8.6%。(《中国经济周刊》,6月12日)

地方财政“能见度”也是一张反腐试纸

默多克和邓文迪将离婚,分手费或达到10亿美元

财务透明的道理其实很通俗。管纳税人钱的“会计”不能藏着不给主人看账单。遵循这一逻辑,2007年发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要求,凡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应当向社会公开。遗憾的是,自从2008年5月条例正式实施以来,不愿意张扬、不敢张扬、不屑张扬的现象屡见不鲜。事实上,即使在有限披露中,“选择性披露”的倾向也更加明显:在财务披露信息中,地方政府更愿意披露预算而不是决算;至于预算外支出,81个市政府都没有公开。

地方财政“能见度”也是一张反腐试纸

地方财政的“能见度”有限,这离不开三个背景:一是省级财政透明度不尽人意。比如根据《2010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排名》,财政透明度平均得分只有21.87分(总分100分)。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省级财政依然是云里雾里,错综复杂的地方财政自然不清楚。第二,宣传过于细致清晰,“后患”令人头痛。现在的例子是“广州天桥事件”。年初,广州当局表示,近期将修建20座人行桥,平均预算投资近1200万元。数据曝光后,舆论转而反对。结果有关部门改名说,拟建立交桥今年平均投资500多万元。公开意味着压缩自由裁量权,这关系到巨大的直接利益;第三,开放还是不开放,假装开放,其实没有太大区别。群众骂两次更惨,比绩效考核还惨。出于这个原因,人们自然会理解为什么一些专家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外贸的依赖和领导人”列为影响财政透明度的三大因素。地方财政监督因领导意志不愿公开,因权力失范不敢公开,因制度疏漏不必要公开,必然成为纸上绣花的功夫。

地方财政“能见度”也是一张反腐试纸

目前,反腐败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制度反腐还是理念反腐,技术反腐还是制度反腐都是有争议的命题。但就细节而言,当地的金融混乱为公众监督或顶层设计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样本。换句话说,地方财政的“能见度”也是一张反腐试卷。正如温总理早些时候所说,“一个国家的金融历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看了,你会看到,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有社会结构和公平正义”——波澜壮阔的金融改革,不妨从惊心动魄的细节入手。

地方财政“能见度”也是一张反腐试纸

邓海建

标题:地方财政“能见度”也是一张反腐试纸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2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