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748字,读完约14分钟

写作:汤涛(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传达和政府宣传研究中心研究员)于2007年开始对老市长汪道涵进行研究 为了查阅资料史料,在相关部门的资助下,去了中央档案馆、国家机械工业档案馆、国台阀、海协会、安徽、江苏、浙江等资料馆,查阅和收集了近1000万字的史料和文献 然后,笔者沿着汪道涵曾经与学习、生活、从事战斗过的地方,即安徽明光、湖北红安、皖东抗日根据地、华中解放区、山东解放区、杭州、上海、北京、香港等地的实地调查访问,汪道涵的50多个家族、亲属、秘书和学者 其中,河南罗山县的“五七”干学校是必去之地。 因为1969年10月,汪道涵被国家外经济委员会放学到这所干学校,接受了三年的审查和劳动改造。 和谭伟一起“放牛”1966年11月,担任国家外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汪道含率中国政府经济考察团到达巴马科对马里进行了友好访问。 三个月后,他结束访问回到北京时,国内形势发生了剧变,他立即戴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权力派”和“叛徒”的帽子,关押在北京阜外大街的对外经济委员会第二号楼进行隔离审查,实行“大众独裁”。 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在《柳河“五七”干学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一文编辑中,引用了毛泽东的有关指示。 “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来说是再学习的好机会,除了老年人和病弱者都应该这样做。 现任干部也要分批下放劳动。 “这个最高的指示决定了许多干部的命运 全国各地党政机关纷纷呼应,在农村创办了“五七”学校 罗山县的“五七”干学校在这样的政治形势下,从20世纪50年代末河南省公安厅建设的“信阳五一劳动改造农场”改名 罗山有一机部、物资部、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十多所“五七”干学校,外经济委员会干学校设在罗山龙山乡十里塘村 图|通过“文革”放学到罗山“五七”干学校的汪道涵于1969年10月离开北京,在中原农村开始了另一种劳动生活,这一年他54岁了。 现在的罗山县交通发达很方便 到达罗山县城后,驱车从南行四十五公里到龙山乡十里塘村。 十里塘村位于罗汉公路两侧,这里是当时对外经济委员会罗山“五七”干学校的旧址 罗山干学校有五百多人,分为三个中队和一个学校部 汪道涵最初分为二连,后来搬到了三连 在罗山干学校,中队根据粮食田、副业、基础建设作业分工,全体人员实行军事编制,由各中队长、指导员、学校部党委领导,干学校也有军管代表,生产、运动由学校部领导管理 汪道涵因为年龄大,到达“五七”干学校后不久,就被分配和对外经济委员会一局局长谭伟一起放牛。 谭比汪小一岁,两个月前被降到干学校 汪道涵和谭伟管理饲养了二十多头牛 放牛看起来很轻松,其实是又重又脏又累的工作 干旱学校的牛舍类似简易仓库,一个字排列着50米以上的长度,三面是土墙,屋顶上铺着稻草 放牛首先是技术工作 牛被拴在哪一栏,汪道涵必须事先计划好 有些公牛必须隔开容易吵架的公牛,如果有点怠慢,整个牛棚就会变成互相残杀的战场,一旦战争,那就成了灾难。 外国经济委员会罗山“五七”干学校三联三排家 当时汪道涵曾经住在这里放牛是人力的工作 汪道涵不仅为牛砍草,还对打水牛负责 牛的饮水量很大,汪道涵等人每人每天去河池扛几十担水 汪道涵以前担任华东工业部长和一机部副部长,知道机械原理,他们设计了一个小发明,在池塘旁边建台,利用杠杆的作用把水从湖里提起来,先放在缸里,修理水槽,利用自然坡度在牛棚前的大缸 放牛还是卫生工作。 汪道涵每天为牛棚围成一个圈,牛粪堆有一尺多厚,像草帽一样大,牛尿也不少,牛棚里的空气很脏。 汪道涵为了清洁环境,和谭伟一起在牛棚后面挖洞,训练牛进小屋之前,站在洞旁边拉屎拉尿。 养成牛的习性后,基本上不在小屋拉屎了 碰上雨天,他们就把牛带到外面拉屎放风 汪道涵披着蓑衣,被雨淋湿,脚下泥泞,低下脚牵牛,他一年内脱下了两双大雨鞋 汪道涵在搓麻绳上下了功夫 牛的力量很大,牛的鼻绳必须结实。 否则,一拉就断,牛就跑了 汪道涵和谭伟两个高级知识分子搓麻绳,最初搓三根,然后再搓六根,最后搓九根,牛绳才结实。 如果只是放牛,汪道涵年轻时在军队锻炼的强健有力的身体还能应对,但最困难的是忍受造反派的精神痛苦。 干部和学校的“五七战士”在田边休息期间,经常带着他们召开“地头批判会”,每个人发言,把他们作为批判的对象 汪道涵每天要按要求写思想报告,材料要抄下联,即毛主席的语录,骂自己。 1970年2月5日是除夕,孩子们散布在天南地北,所以汪道涵和谭伟两人互相惋惜 他们在狭窄的牛棚里做了一个小煤炉,用锅煮肉,然后即使是新年也买了一瓶酒 河南冬天多雨,天气阴暗,他们坐在寒冷的除夕,孤灯照亮了他们俩悲伤的异乡人 二十多头牛喂食后,安静地反刍着,周围安静,听不到往年热闹的爆竹声 他们面对面坐着,默默地喝酒 那天晚上汪道涵意外地喝醉了 谭伟的记忆中,汪道涵眼光中那种无法言喻的痛苦,历史上历历在目,令人难忘 后来,造反派抓住了“五一六”分子,特别是“913”林彪事件后,他们平静了一些 1971年9月13日,林彪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毁 汪道涵是独裁对象,造反派不会告诉你 他们有一台“东方红”收音机,外电报道了林彪的事件 但是,他们只是注意到反体制派不断开会,不能说用石灰水抹去了墙上的“祝林副主席的健康”字。 汪道涵看到线索,他在报告中继续举起下联,依然说:“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祝林副主席身体永远健康” 一个造反派急忙问:“怎么写永远的健康?” 他问我为什么不会写。 造反派说:“现在不能写了! 林彪出事了,不要写 “二、干学校中的两个“忘年交”是罗山的“五七”干学校,汪道涵创建了两个忘年交。 一个是龙永图 1965年12月,刚入职的对外经济委员会不久的龙永图听取了汪道涵为机关人员做时事报告。 龙图一生难忘那份动人的报告 他说:“那时的时事报告会,道涵同志高屋盖瓷器,旁征博引,纵贯国际国内形势,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都很着迷。 那时,我们的年轻人用今天的话,很快就成为了汪道涵同志的“铁杆粉丝”。 “龙永图在日记里写着。 没想到真的有这样博学多才的人。 共产党真有能干的人! 1966年6月,“文革”开始,很多年轻人不知道真相,开始投稿大报纸。 汪道涵受党组书记方毅委托,向龙永图谈话 他给龙永图讲了很多关于党的路线斗争历史,希望他现在在多而杂的斗争中,善于保持理智,辨别是非,最重要的是相信党。 这次谈话后,龙永图对“文革”有了新的认识 图| 1967年1月,国家外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汪道涵支持马里经济建设后,汪道涵和龙永图均被罗山“五七”干学校放学,接触机会也多了 汪道涵除了放牛外,还得断草给牛喝水 受了多年的指示,身体很弱,他每次打水,龙永图总是静静地跟在他后面,走到他旁边,帮他提桶。 一到冬天,池边就结了一层薄冰,龙永图害怕汪道涵脚打滑掉进冰湖里,经常在河里保护着。 有一次汪道涵进山放牛时,龙永图从口袋里拿出准备的便条交给他,抄写了毛主席的语录。 “我们应该相信大众。 我们应该相信党……”汪道涵在收到笔记后,紧紧握住龙永图的手,轻声说:“永图同志,谢谢。” 汪道涵和龙永图之间的忘年交,持续了40年 1999年,作为中国的再关和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就如何重启与美国的世贸组织谈判等问题请汪道涵。 汪道涵在阐述了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最新动态、apec快速发展和wto生效以来的进展情况后,鼓励“我1500万上海人民支持你的龙永图同志”。 “这是当时的形势和状况,龙永图对全体代表团的支持、激励和精神援助。 其实,也是罗山“五七”干学校友谊的升华。 汪道涵另一个忘年交是对外经济委员会青年职工李连祥 汪道涵1964年担任对外经济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时,李基祥是刚就业不久的青年,在特殊年代,他因编造的“五一六”罪名被“五七”干部学校列为“独裁对象”。 刚到罗山的汪道涵,受到了大大小小的批斗会,在战斗中被长期站立着,受到了“喷气式飞机”的体罚 而且他和年轻人一样要做繁重的劳动,冒着大雨在水田里挑苗,经常在田埂上滑倒,爬起来再扛,没人支撑。 否则划不出界线。 汪道涵的双手因劳累过度,十指僵硬,舒卷自如 这时总是有同情的眼睛,关注汪道涵,他是李连祥。 在“五七”干部学校,汪道涵总是要应付无缘无故的怪癖 有一天,刮大风,把苹果掉在地板上,他马上捡起裂开的苹果看,被反派发现,谎称偷了苹果,他在夏天的烈日下双手扁平,站在那里晒了很久。 有一次,汪道涵工作很晚,已经过了吃饭时间,没有人吃饭,他自己盛冷菜吃,但又被人假吃偷菜,当场饿了一阵批评。 干学校的饭菜是排队吃饭,因为超强体力劳动,汪道涵经常吃不饱 有一次,王道涵打完饭回来,雨后路滑,饭碗就在地上,他紧张地环顾四周,迅速地把饭拉到碗里。 有一天,汪道涵和李结合祥被允许去信阳看病。 中途,他们俩坐在监督管理人身上没有做好准备,躲进了偏僻的森林里,相互信任,所以纵横谈了现在的时局 李基祥年轻不堪迫害,他问汪道涵当时如何应对国民党监狱的酷刑,还问他在监狱里是如何斗争的。 汪道涵说:“这是无法比拟的。 那时我公开反对他们,骂他们,和他们争论。 你现在能骂吗? 服从他们,不接受他们强迫的无辜罪行,确实很难! 过去,一过堂就不理我,现在每天晚上都折腾我们。 “看病了,李结合祥陪同汪道涵,当时找了他作为第一长解放信阳的街道。 那时汪道涵接触景生情,不胜叹息 2005年汪道涵去世后,李结合祥在纪念复印件上说,大家评价过去的部分领导人时,有不同的看法,赞成与否不同。 但是,对王老的看法,包括通过他的同志一致认为:“王老有学者风度,儒教性,平易近人,学识渊博,口碑好。” 三、亲情和书籍帮助他度过了特殊的岁月,汪道涵在罗山“五七”干学校的三年多里,亲情和书籍,给予了他家庭般的温暖和内心的慰藉。 2009年夏天,汪道涵的长子汪致远中将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想起了他和父亲在一起的成长故事 1970年1月,汪致远从遥远的嘉峪关到罗山的“五七”干学校看望了父亲。 汪道涵分手多年了,看到成熟英俊的儿子时,充满了爱意和喜悦。 汪致远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专业,在农场工作一两年后,被分配到冶金系嘉峪关的大型钢铁厂。 之后,他担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被授予中将军衔 汪道涵长女汪静和三女汪凝在采访中,深切地回忆起了这段往事 他们姐妹经常约定,分别从西北青海、东北黑龙江兵团去罗山干学校看望父亲 女儿们的慰问,让汪道涵感受到了家庭的亲情和温暖 在此之前,汪道涵经历了失去数字亲属的痛苦 20世纪60年代初,他的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 1965年,相濡以沫的妻子因病去世,1967年,次女汪艺不幸遇难 妻子去世后的第三天,汪道涵去社团上班了 周恩来总理看了证,特别安慰他说:“夫人的后事解决了吗? ”。 汪道涵说:“一切都解决了。 我已经不得不工作了”。 几年间,相继失去亲人,汪道涵的心情极为痛苦,受到的打击也非常大 这时,在女儿面前的汪道涵头发白皙,憔悴 姐妹俩在父亲的陪伴下放牛,堆稻草,打水,周围有造反派,所以父女之间不敢说太多话 女儿为他去大池塘洗被子,被反派队长骂了一顿 给他买巧克力补充体力,被反体制派斥责了。 “你爸爸本来就是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你给他送巧克力,你是助长他资产阶级的风格的。 “三个女儿汪凝记得很清楚。 她第二次去看望父亲的假期结束后,汪道涵送女儿去罗山县上车。 他和造反派请假,但只允许送他去罗山县城 到了镇上,女儿在小吃店买豆腐脑给父亲祭牙的时候,汪道涵居然吃了三杯 看到这个情景,女儿心痛得流下了眼泪 汪道涵一月只分45斤粮票。 对正好壮年的他来说,不够,经常吃饱,营养不良,有时偷偷去地里挖野葱吃。 女儿听说后,把自己多馀的粮票寄给了他 当地农民看到汪道涵慈和,对他很友好,有时送他食物,但他不敢吃。 因为如果被反派知道的话,那就是罪加了100等。 汪道涵一生热爱读书,他有座右铭。 读书是生活。 他的个人藏书达六万册 根据笔者有限的阅览,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中除毛泽东、胡乔木外,大致上汪道涵的藏书很多 汪道涵在花甲附近的干学校做体力劳动,虽然不是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但离开了京城,远离了尘埃,他意外地得到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从北京到罗山“五七”干学校前,其他书不能携带,所以汪道涵放了两本书 第一部分是十六本《辞海·试本》 2003年,88岁的汪道涵在《我和辞海》序中,感动地想起了这本书在罗山和他在一起的困难时期:“在那难忘的日子里,这16本书好像有忠实的朋友陪伴着我,我不感到寂寞。 我从中查词汇,处理读书时遇到的疑问,读语言目的的释明文,作为平时的读书。 “这本书的汪道涵曾经留下很久 后来搬家的时候,被当作旧书烧了。 遗憾的是,因为有多个他标记的眉批。 之后,他翻阅新出版的《辞海》,经常想起这16本书。 1998年,在出版《辞海》的上海词典出版社建设40周年之际,汪道涵特别以“知识如海,学问无涯”为题赠送给出版社。 另一部是《二十四史》 罗山“五七”干学校三年来,汪道涵系统地读完了《二十四史》,对中国悠久的封建社会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然后,他读了很多经济和文学方面的书 这三年大致是汪道涵读书最多的时候 他后来就任上海市市长,退休后被授予美国塔夫茨大学、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应聘北京大学等国内外大学的兼职教授,晚年担任海协会会长,对这一时期的“农村大学”的读书积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72年10月,农业部副部长陈正人、内务部长曾山突然去世,中央接受周恩来的建议,批准干学校副部长回到原来的事务所进行身体检查、疾病治疗,等待事业安排。 汪道涵服从中央统一部署,回到北京,就职于一机部技术情报所 1978年,他平反,恢复了对外经济联络部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部长的职务 汪道涵与全中国一起,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原标题汪道涵河南罗山“五七”干学校刊登在《世纪》杂志年第四期 责任悬崖丽娟王岚,自媒体实习钟凯月 本文是《世纪》杂志的版权全部,需要转载时,请联系邮箱reflections@thepaper,通知侵权一定会被研究。 阅读原文

标题:热门:汪道涵下放河南罗山“五七”干校的往事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4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