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55字,读完约9分钟

近代江南嘉禾多为晚清大儒沈曾植、国学大师王国维、文坛巨匠茅盾、艺术奇才李叔同等文人巨儒,其中海宁张宗祥为前清末世举人,曾出任南北两大图书馆(京师和浙江)馆长、西陵印社第三代社长一时成名,他

张宗祥纪念馆是其出生之地,为中式园林而建筑。 位于海宁西山南麓,东与诗人徐志摩的故居距离只有100米。 远处西山顶紫微亭高耸,附近有石拱桥和唐代临水倒影,仓基河两岸古树参天,郁郁葱葱,环境悠扬,景色优美。 进入这个艺术、人文与佛教禅融合的江南水乡庭院,感受全才张宗祥精微、丰富多彩的艺术人生。

“走进一代宗师张宗祥”

煌巨帙是一座保留古籍文献而无声的丰碑

张宗祥1882年出生于大清王朝风雨飘摇的末世,沿着以前流传下来的读书人的成长道路,从10岁开始读书,从四书五经进入,博学,读群书,天资聪颖,很快出类拔萃,“府试四场,皆第一, 年纪轻轻就成为前清末代举人,名震乡里。 1910年,去北京工作,取得“殿试一等”取得好成绩,第二年,“移五品,戴四品衔”。 ”。

“走进一代宗师张宗祥”

但是,很快辛亥革命爆发了,他回浙江老家教书了。 1911年底,应浙江省教育司司长沈钧儒的邀请,被聘为教育司任课长,曾作为视学兼任京师图书馆主任三年。 张宗祥在京师图书馆期间,为国家珍奇文献做了三件大事:一件是整理敦煌写经七千余卷时发现古人喜书素绢,其实是爱用光纸,并对中国古籍及其刻布的流传、版本的分类、分类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 二是撰写了《京师图书馆善本书目》,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书目。 第三个是学校《嵇康集》,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看到的奇书,其实是毕业最富裕的日子。”

“走进一代宗师张宗祥”

1922年张宗祥担任省教育厅厅长,因文澜阁《四库全书》战乱受损,尚未恢复,奔走沪杭募股,组织人力赴北京进行补抄,历时两年,抄写4497卷,补缺。 当时实行中等学校三三制,他计划推行新的学制,整顿教育,建设浙江大学。

“走进一代宗师张宗祥”

之后,他就是瓯海道尹,两年的战乱又开始了,他在上海开始了闲暇的寓所生活。 由于生活所迫,被迫回归,担任了叉角税所所长、铁道部秘书、交通部秘书等。 解放前夕,张宗祥回上海做寓所,打算依靠医生自食其力,享年68岁。

“走进一代宗师张宗祥”

张宗祥自己没想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职业生涯会绕过峰回路。 1950年,受浙江盛的邀请,张宗祥再次出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 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职位,也是任期最长的职位,正是这个光荣的职位,他为自己一生挚爱的古典文献事业,创造了无可替代的、无比辉煌的篇章,为浙江乃至全国的图书馆事业,贡献了璀璨的后代,

“走进一代宗师张宗祥”

张宗祥到任后,利用自己的独眼和人脉关系,派遣专家到各地抢救和保留古籍,但他在古籍文献方面的崇高威望,让许多藏书家将自己的一生收藏捐赠给浙江图书馆。 期间,宁波李氏萱荫楼、南浔刘氏嘉业堂、长兴王氏庄诵楼、象山陈氏缀学堂等江南知名藏书楼,向浙江图书馆捐赠了大量古籍善本。 到1952年底,馆藏总数增加了两倍以上,达到70万册,且新增部分为线装古籍,当时被审定为古籍善本的有2万册。 到1960年,馆藏突破了百万大关。 截至张宗祥去世的1965年,馆藏达120多万册。 这样煌巨大的帙,就是张宗祥留给后世的无声纪念碑。

“走进一代宗师张宗祥”

重振西陵“存亡的中兴功臣”

西陵印社始于1904年,1913年正式成立,至1937年确立天下第一大社的地位。 抗战期间曾一度停止活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印社成员大部分在上海,几乎不开展活动。

张宗祥本不是西陵印社的成员,但他和社里的诸公大多是朋友。 1919年,他担任首都图书馆主任时,和第二任社长马衡过得非常密切,抗战时他们经常喝酒聊天。 1956年,张宗祥提出恢复西陵印社篆刻印泥、兼卖书画和碑文等,允许从日本、韩国等地来西湖的游客自由购买。 他说:“西陵印社的学术活动,应该继承,徽皖浙江三派、浙江派势力最大,不仅是浙江的特产,也是东方和世界特有的。” 从此,西陵印社开始了艰难的复原工作。 张宗祥作为项目委员会主任奔走,终于在1963年10月25日召开了西陵印社成立60周年大会,会议上张宗祥当选为西陵印社第三代社长。

“走进一代宗师张宗祥”

选他为社长,应该是名副其实的。 张宗祥对金石和碑文的学很有研究,专著《书学源流论》《张宗祥藏印选》《张宗祥印选》等问世。 他也是书画大师,潘天寿、沙孟海正在给他执弟子礼。

就任总经理后,张宗祥首先提出的建议是,每月员工聚会一次,讨论学术问题。 1963年12月,首次在杭州酒店聚会,张宗祥、潘天寿、陆维铉、诸乐三、沙孟海等出席。 1964年1月,第二次晚会在西陵酒店举行,省委副书记霍士廉出席,参加的有上海员工高络园、秦康祥等。 2月,第三次集会在西陵印社柏堂举行,张宗祥83岁了,还在兴致勃勃地工作。

“走进一代宗师张宗祥”

在《西陵印社第一代中兴功臣》一文中,现任西陵印社副社长、秘书长陈振瀛说:“张宗祥是百年西陵印社存亡未卜的第一代中兴功臣,延续了西陵印社的历史,延伸了语境。 不,今天早就没有西陵印社了。 ”。

擅长书法,达到自然化的境界

张宗祥精通书法,工诗经常画画。 说起张宗祥,圈内人都知道他的“三绝”:一是他是中国现代书法的创始人之一,二是他只有欣赏书画,才能知道其真伪。 三是1902年在嘉兴府中学堂教地理的时候,自己画了地图,这在100多年前的中国是个奇迹(当时教材也是自制的)。

“走进一代宗师张宗祥”

张宗祥7岁时开始学习颜真卿《多宝塔》,30岁后,方易宗李北海全力面对《云麿将军李思训碑》《麓山寺碑》《清华寺碑》,从此改变了颜平原的学习,稍微领悟唐人使用笔法 之后,由于李北海力薄,亲临《石门造像记》《张猛龙碑》,兼作汉碑,相互学习名碑。 这部书越来越精,名声与日俱增。 1927年,有人请章太炎写寿序,给他报酬500金。 章太炎说:“除了张(宗祥)之外,余子很平凡,不能写这篇文章。” 那个人请张宗祥写下这个寿命,给了他500钱。

“走进一代宗师张宗祥”

张宗祥对弟子说:“临帖,妙能得其神韵,妙在想离。 临帖也是,上帝必须满足。 大家投稿的时候,最好都按自己的意愿行动,获得神韵。 所以,大家投稿的话,往往会变得专一,弥觉很可爱。 ”。 在书法理论研究方面,他撰写了《书学源流论》、《论书绝句》、《临池一得》等重要着作,1992年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张宗祥书学论丛》,是他较为完整的本论集。

“走进一代宗师张宗祥”

张宗祥既是书论家,也是大书法家。 看张宗祥书法,笔力壮健,圆如断钉,方如剑背。 他重视墨法也擅长用笔墨,墨的消遣很好,秀润华滋,浓淡枯湿,曲尽其妙。 特别是晚年的书法,疏密,随笔气势磅礴,气度非凡,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 “一笔写”“一气呵成”在他的行书草书中表现得非常强烈,即使是楷书也是用行书笔法写的,这些都是章法之美所致。 他受到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熏陶,又是通过多年的实践才得到书法的要领,所以所做的书法自然顺畅,墨趣横生,气韵生动,形象翩翩,达到了自然化的境界。

“走进一代宗师张宗祥”

张宗祥很谦虚,曾经在一封信里评论过自己的书画艺术。 “尹默(即沈尹默)极友。 我是字和他,他学习,我素质高,各有所长。 他每帧卖50元,我也不能太贵。 最多两成。 画可以随便决定,但不能过老朋友黄宾虹。 照黄宾虹的例子,或者减少两成也可以。 ”。

“走进一代宗师张宗祥”

张宗祥多见古人真迹,模仿心迹追逐,因心领神会,得其奥秘,珍藏特精,被公认为“知宝大师”。 他曾被聘为故宫博物院名誉委员,看到的东西逃不过他的法眼。 沙孟海说:“中公欣赏书画,一瞥就能鉴定真伪,一生多目,对古画的气韵、墨色、纸、裱画,触手很快就知道了,不需要检验其问题知识、印章,之后才能有所作为。”

“走进一代宗师张宗祥”

抄写古书的“从长夜到黎明”

张宗祥一生从事抄校古籍,致力于搜索善本孤本,有《抄校古籍近万卷》之说,他的《八十书怀》诗云是一生从事抄校的写照:“四五十年事抄校,每晚从深夜到天明。” 据说他有写书的习惯,一边抄侧校,常常夜以继日,运笔如飞,一昼夜能写两万四千字。 他一生抄写学校的书近万卷,没有古人。

“走进一代宗师张宗祥”

抄写学校古籍是高深的学问,不是机械地写原书,张宗祥是严谨的求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每次抄写都会收集旧书的珍藏,反复修改学校。 因此,他抄的书都出现了新的面貌,远胜明清的旧刊,一本也不能马上重印,至今他抄的书已出版发行了10多种。

“走进一代宗师张宗祥”

张宗祥抄学校的书陪伴了差不多一辈子,57岁的时候,已经抄了6千多卷,曾经有鉌“手抄6千卷楼”的印章。 有些书,抗战时期运到重庆,抗战胜利后,中央图书馆用木船送书送到南京时,途中在三峡翻船,书随船沉入河里。 1950年,张宗祥留在上海整理亲戚留下的手写手稿,只用了两千几百卷,编制了《铁如意馆手抄目录》。 年谱上写着:“书抄了八千卷,可以和丁氏八千卷楼媲美,今年快要七十了,但这个愿望恐怕无法实现。” 即使到了69岁他也不会辍学。 1963年,汉登安在张老身上刻上了“手抄八千卷楼”的印章。 张宗祥很高兴。 在83岁之前抄写柳如是的《湖上草附尺派遣》。

“走进一代宗师张宗祥”

张宗祥抄的书如果不是希世善本就是面临绝版的孤独书,所以张宗祥抄的书都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张宗祥有“与其读书,不如抄书”的信念,上面刻有印章。 为了拯救优秀的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决定“叙述而不做”,放弃个人的着作,从事写手,很多孤独的书如果当时的老师不记录副,现在可能无法生存。 所以张宗祥抄写的古籍,其价值不可估量。

“走进一代宗师张宗祥”

资料来源:杭州日报文/陈友望

标题:“走进一代宗师张宗祥”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7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