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93字,读完约4分钟

石鲁( 1919-1982 )是现代中国画家。 原名冯亚也,四川仁寿人。 早年就读于成都东方美专,1940年去延安进入陕北公学院,从事版画创作,后主修中国画。 1959年创作《转战陕北》,声名鹊起。 创立赵望云和长安画派。 擅长人物山水花鸟。 早期的画风写实,用钢笔牢牢谨慎,多描绘革命主题的素材。 后期画风奇堀劲健,始终以华山、荷花为主题,笔力纵横奔放,雄浑。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等职。 有《石鲁学画录》、电影剧本《狂风中的雄鹰》等。

“石鲁的《转战陕北》(图)”

抗日战争胜利后,爆发了全面内战。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集中兵力向陕北解放区发起要点进攻,采取攻占共产党的党政军指挥中心延安的战略,企图动摇军心,瓦解意志。 3月18日,在国民党军队入侵延安的炮声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与居住了10年的延安告别,开始转战陕北的战术转移。 第二天上午,西北野战兵团主动放弃延安。 当天下午,国民党军队胡宗南部进入延安,占领空城。

“石鲁的《转战陕北》(图)”

西北野战军撤出延安后,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习仲勋等亲自指挥下,依靠陕北的群众条件和有利地形,在达到自己兵力10倍的国民党军队和陕北高原不断盘旋。 3月29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清涧县枣林沟召开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工作。 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央业务委员会,赴河北平山,承担中央委托的业务。 此后,毛泽东、周恩来分别采用李德胜和胡必成为假名(代表解放战争必胜、中国革命必成),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稳定民心,鼓舞了陕甘宁边区和全国各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提高了人们必胜的信念。

“石鲁的《转战陕北》(图)”

1948年3月23日,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在即之际,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前往河北平山西柏坂。 4月21日,解放军收复延安,毛泽东在离开延安之前说“我们要把延安换成全中国”的预言很快就成为了现实。

“石鲁的《转战陕北》(图)”

石鲁的作品《转战陕北》创作于1959年,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幅画构思独特,意境深远,用前所流传的山水画表现了革命历史的重大主题素材,令人耳目一新,为中国画的快速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转战陕北》是石鲁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创作的,他这部《转战陕北》和以前的作品大不相同。 以前在表现这一历史主题素材时,以毛泽东指挥万马千军为画面第一副本,但石鲁的《转战陕北》创造性地以山水为主,毛泽东和警卫只在山水之间占小位置。 石鲁虽然用的是这幅画间接描绘的方法,但内在的表现还是叙事性的,而画面的主体构成是山水。 他通过描绘西北大山大水,塑造了大气弥漫空之间,将观众带到了具体的历史情景中,唤起了观众的联想。 画面上看不到万马千军,但感觉像大山之间隐藏着万马千军,画家用间接的方法含蓄着巨大的历史场面。

“石鲁的《转战陕北》(图)”

这幅画融合了高远和深远两种表现方法,以独特的构成方法塑造了毛泽东的革命胸怀和英雄气概。 前近景为高远法,山体巍峨雄伟,运用纪念碑式构图的做法,笔墨十分厚重,给人一种崇高伟大的感觉,很好地衬托出了毛泽东高禄远略、气吞山河的伟人形象。 近景山的垂直墨线压抑着厚重的色调,向着天空呈现出笔直的势头,但这种势头又被长短不一的横线切断成了多级,抑制了上升的感觉。 这样一来,山体中就有了很深的准备。 位于画所在位置的毛泽东立体像是不可分割的竖线,山体积蓄的上冲击力在这里爆炸,人物所占空之间虽小,却有着天壤之别带领山河的气魄。 由于人物布置偏于画面右侧,又面向画面外,将画面气势导向画面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形成画面宏伟的精神气概。 远景用深远的方法描绘,从深而薄,再从深而淡的墨色,将画面延伸到遥远的地方,创造出广阔的境界。 这种高远与深远的结合,在横竖空之间,用有限的画面展现了无限的意境,使这部作品具有了雄健的气魄。 据说这个构图的灵感来源于从飞机上俯瞰延安宝塔的耸立在陕北高原上的形象。 石鲁以其独特的眼光和创造力,将这原本雄伟的自然形式转化为艺术形式,拓宽了《转战陕北》的意境,增添了气魄,成为了革命历史主题素材绘画的经典。

“石鲁的《转战陕北》(图)”

标题:“石鲁的《转战陕北》(图)”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7337.html